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上海银监局警示票据风险 辖内银行不得充当过桥行

2016年04月21日 10:1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

  通知特别要求不得利用“过桥行”规避授信管控,不得为他行充当“过桥行”,并要求重点关注交易前手中含有异地农合机构的票据业务。

  本报记者 马媛 杨晓宴 北京、上海报道

  今年以来,票据风险案件频发,在此背景下,地方监管部门发文进一步规范票据业务风险。

  4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银行获悉,上海银监局已于近日下发通知提示票据业务风险,要求辖内中资机构做到对所有票据开包检查。

  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此前银监会关于票据业务的多项文件要求的进一步重申,包括:严格实行同业业务集中管理、严禁机构和员工参与各类票据中介业务、严格执行票据资金划转和账户管理相关规定、高度重视交易对手风险、严格票据背书交付管理、严格落实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要求和严格加强票据实物管理等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通知特别要求不得利用“过桥行”规避授信管控,不得为他行充当“过桥行”,并要求重点关注交易前手中含有异地农合机构的票据业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票据专业人士处了解到,由于目前银行“消规模”需求减少,“过桥”需求也随之降低。央行从2016年起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将逐步使信贷规模腾挪成为过去式,包括农信社做过桥在内的通道模式将逐步消失。

  消规模需求减少致过桥业务收缩

  通知中所指“过桥”,和票据市场转贴现中的“买入返售+消规模+搭桥”密切相关。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当前票据市场几乎60%的转贴现均通过该方式实现。“过桥”需求源于部分村镇银行或农信社需从大行拆借资金,但不在国有大行的交易对手名单上,而一些股份行可与四大国有银行进行授信交换。因此,村镇银行利用上述股份行作为信用中介作“过桥”。

  中信建投固定收益部高级副总裁许轶超认为,由于纸票流动性大幅减少,目前过桥业务已经很少,因此上述通知对目前票据市场影响有限。“没有消规模就没有回购需求,没有回购需求就没有流动性,没有流动性就没有‘过桥’什么事。有银行要收回购都没有银行接回购。”

  不过,一家中等规模股份行上海分行的票据业务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桥业务目前还可以做,但仅限银行间约定业务。即不再帮中介做过桥业务,也不可能打中介控制下的同业户。

  “现在基本上没有银行和中介做业务,第一不和中介合作,第二不打同业户。这两条卡住,就可以守住风险底线。”一家国有大行票据营业部人士表示。

  该人士称,由于现在所有中介都在做电票,纸票没几家可以做了,而且纸票价格比电票高,因此小银行想收价格高一点的票据,反而更倾向于收纸票。4月20日,国股价格电票为3.15%-3.2%,纸票国股3.25%-3.3%,纸票利差平均10个基点以上,而电票利差仅仅2-3个基点。

  重点关注农合机构票据业务风险

  除规范过桥业务外,上述通知也强调了要重点关注交易前手中含有异地农合机构的票据业务。

  根据相关规定,农合机构只能与其辖内有实体融资需求的企业开展票据承兑与现,不得异地开展业务。

  通知强调:“农合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票据往来应基于真实合法的交易需求,不得违规承接其他金融机构票据资产,不得逆程序贴现与转贴现。”

  之所以强调交易对手前手中农合机构票据业务,主要因为消规模、过桥、和票据中介合作、同业户、私刻印章等票据风险案件中,皆有农合机构的身影。

  “市场不需要消规模,五大行都用收票来占规模,而不再收回购。另外还可以走券商资管通道模式,并没有明确说不可以做。”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

  事实上,无论是券商资管通道模式,农信社模式,抑或是信托模式(2012年10月下旬,已被银监会叫停),都是为逃避规模管控而产生。央行从2016年起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以后,将贷款、票据、债权投资、买入返售等风险资产全部统筹考虑。这意味着,信贷规模的腾挪将成为过去式,银行将对所有资产品种进行统一管理,表外业务也将逐渐回表进行统一管理。

  “目前还有,估计到年底,这种功能就会不断消失。”招行票据中心副总经理李明昌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