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连番加价和激烈争夺,安邦领衔的财团离收购喜达屋仅有一步之遥的时候,却意外选择了退出。
安邦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仅称是“基于诸多市场考虑”,才没有继续推进对喜达屋的收购。
这让市场更加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安邦突然止步。在此之前万豪几乎已经没有还手的余地,而且喜达屋也明确表示可能会更青睐安邦140亿美元的报价。
如果竞购战没有戛然而止,安邦收购喜达屋将成为中国企业对美国公司的最大规模收购案。
唾手可得
这场精彩的收购战华尔街见闻曾做过梳理,去年11月万豪国际本已与喜达屋达成协议,以当时价值122亿美元的股票+现金收购,但在交易接近尾声的时候,安邦半路杀出。其牵头的财团拿出了130亿美元的全现金竞购方案。
万豪紧随其后大幅提价,不甘示弱的安邦3月26日将报价提高到了约140亿美元。
但安邦的意外退出打乱了整个战局,喜达屋现在面临的是万豪最新的报价,现金+股票方案当前价值每股77.94美元。这意味着,安邦的“搅局”让万豪“平白无故”地多出了逾10亿美元。
昨晚万豪股价大跌5%,收于71.18美元,这其实表明了投资者的态度。他们可能更乐于看到这起并购被安邦“截胡”,毕竟就算并购失败,万豪也可以拿到超过4亿美元的分手费。
但《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提到,万豪的高管和董事会成员们因此松了一口气,听到安邦退出的消息其表示“非常激动”。有分析师提到,万豪在提出最新收购提议后可能已无力再加价。对于在财务方面一直较为保守的万豪而言,提高收购出价算是一个少见的激进举动。
该公司董事长Bill Marriott通常不喜欢大量举债,过去一直喜欢收购单一品牌公司而不是寻求高调收购拥有11个品牌的喜达屋这样的竞争对手。
面对“土豪”安邦,万豪其实处于不利的一方,其最大的劣势在于大比例换股,股价可能会随着意外的发生出现大幅波动,而安邦提出的是全现金收购。如果万豪再度提高报价,股价或面临下行风险,对现有股东利益造成损害。
“钱从哪里来”引质疑
安邦竞购喜达屋一事,背后最大的疑团在于资金和监管。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一位直接参与相关事宜的人士表示,该财团未能证明其已备好履行140亿美元最新收购要约所需的资金。
在其不断加价的过程中,财新也曾发文质疑这么多资金究竟来自哪里:
根据已公开数据笼统估算,要符合保险集团及保险资金海外投资不能超过总资产15%的监管要求,安邦在2015年度的总资产至少需达到万亿元。
若论集团总资产,因2011年收购了成都农商银行后又迅速做大规模,并表后的总资产已轻松逾万亿元。但2014年年报显示,集团旗下的两个主要保险公司中,安邦人寿总资产为1195.29亿元,安邦产险总资产为2088亿元。也就是说,若不算并表资产,安邦总资产不太可能在2015年达到万亿元。
此前其报道称,保监会对安邦近期两笔海外并购持明确不支持态度,理由之一指,安邦的境外投资已经碰触了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不超过总资产15%”的监管红线。
同样在三月,安邦还有另一笔并购。彭博社援引知情人消息称,黑石集团同意将旗下地产投资信托企业Strategic Hotels &
Resorts Inc.转让给中国安邦保险集团,交易价约为65亿美元。
出海遇阻
今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安邦频繁“出海”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据彭博社汇总的数据,中国企业年内迄今已宣布的海外并购交易规模达1130亿美元,不仅超过2014年全年而且接近去年创纪录的1210亿美元水平。
但安邦退出令中国企业迅猛的并购势头放慢下来。《金融时报》还认为,安邦放弃竞购喜达屋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并购领域遭遇的最大一场挫败。
全球卖家和他们的顾问长期以来对一些中国买家是否抱着严肃态度怀有疑问,安邦此举将再次勾起他们心中的疑虑。安邦牵头的财团从未公开透露其资金来源,周四也只字未提其是否已为收购喜达屋备好充足资金。
《华尔街日报》也指出,此事可能会加深美国企业的担忧,担心中国合作方还没有对大型并购做好准备,这可能会影响未来更多的并购交易。
此外,中国政府虽然支持企业走出去,但并不支持高杠杆并购,出海也会遇到一定的法律阻碍。
据著名律所梅麦思(O'Melveny & Myers)研究,大量中国投资者看好美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使美国企业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选项。不过,47%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的监管和法律法规是收购行动的主要障碍。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近日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复星集团将收缩海外收购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