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阿里云“瞄上”医疗大数据 分级诊疗仍有痛点

2016年03月10日 07:10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黄宗彦

  分级诊疗是医改的必经之路,但多年来受制于多项难题而无法顺利推行。

  昨日(3月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阿里云了解到,公司携手四川卫计委、海思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思达),正在合建“四川省远程医疗云”,将四川省的183个区县、近7万乡、村、社的卫生信息系统全面上云,目前一期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分级诊疗主要分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四个部分,而其中基层首诊是整个分级诊疗体系中最为关键也是最难攻破的一环,而此次阿里云联手四川试图建设目前全国最大的分级诊疗平台。

  阿里云方面向记者透露,此次在四川搭建的分级诊疗实践平台欲从医疗信息下手,打通医疗单位间信息孤立的现状,从而实现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的,并以此突破基层首诊难推行问题。

  “尽管医疗大数据互通是迈向分级诊疗之路的重要一环,但要贯通整个分级诊疗体系还要完善更多问题。”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认为,分级诊疗之所以难推行,实则是上下级医院之间的利益分配不明确。医疗大数据包含患者检查、治疗方案等,上级医院将数据共享出去如何获利目前还难以解决。

  最大分级诊疗平台落地四川

  阿里云提供的资料显示,该项目一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四川省27个区县的远程医疗影像系统(PACS)、检验系统(LIS)、合理用药系统已全部迁址云端,即区县所属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数据可实现互通,乡镇居民在本地就可接受省、市级医院的诊治。

  而该项目计划将整个四川包括的183个区县、近7万乡、村、社的卫生信息系统全面上云。

  有观点认为,各医院间封闭的数据系统让彼此成为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仅造成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还导致了分级诊疗难以推行。

  据介绍,此番四川卫计委、阿里云及海思达三方合作,正是瞄准了医疗信息这一痛点。在合作模式上,采取由省级部门牵头,落实到各区、县、乡的基层医院,由海思达完成系统集成、应用开发,阿里云完成数据存储、底层计算、安全等服务的方式。

  阿里云援引业内人士的观点认为,“未来的医院就是数据的医院,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此外,据IDC此前发布的《云计算在医疗行业的最新发展扫描》报告显示,中国9.4%的医院把向云平台迁移作为2015年优先的IT工作。预计未来几年这一比例将快速上升。到2018年,全球80%的医疗数据将会通过云计算平台来传输。医院对于云计算技术和云服务的应用经过观望和试验期,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打通医疗大数据仅是第一步

  史立臣认为,尽管医疗大数据互通是迈向分级诊疗之路的重要一环,但要贯通整个分级诊疗体系还要完善更多问题。“此次阿里云和四川卫计委在医疗大数据上的探索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其中上下医院间的利益分配、医疗资源配置、以及与现有体制能否承接,还需要进一步制定相应对策。”

  分级诊疗推行数年,但是迟迟难以落地,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医疗机构间的利益分配不清晰,而医疗大数据的共享问题也恰恰说明了这点。

  史立臣告诉记者,患者数据是通过医疗检测获得,患者在下级医院做了检查往往在上级医院又需要重新做一次。我国诊疗收费很低,医院往往需要通过在医疗检测上获利,如果把患者导入基层医院,上级医院的利益难以保证。

  此外,患者长期的就医习惯也导致他们不愿意前往基层医院进行问诊。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基层医院的人才匮乏。

  阿里云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要实现分级诊疗、远程医疗,技术已经不是障碍了,关健是观念的转变、各级医院和合作伙伴的配合,还有政策的支持。”

  “分级诊疗的关键点就是优质医疗医院重新配置。”史立臣称。“但在现有体制内,医生是属于医院的,医院间又各自为政,即使能依靠技术手段打通上下级医院数据的情况,让基层和上级医院实现医疗诊断对接还是有一定困难。”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18只分级B拉响下折预警      2016年03月07日
  • · 银行股维稳 房地产分级现大幅溢价      2016年03月07日
  • · 分级基金活跃度提升      2016年03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