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面对风险既要临危不乱也要随机应变

2016年02月22日 10:41    来源: 农村金融时报    

  本期执笔 李林鸾

  【农村金融时报】

  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股市跌宕起伏,人民币汇率走低……有人说,一场金融风暴正席卷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来了,也有人认为事态并未到如此严峻的地步。

  当前对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形势的看法确实存在分歧。监管层指出,对当前的中国经济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事实上,2015年中国经济保持6.9%的中高速增长,在世界范围内仍属于较高水平。

  不过,风险不容忽视。受全球流动性风险影响,中国的风险也在上升。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接受专访时说,经济运行中不可能什么好事都占。纵观整体经济形势,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认为,今年经济增长仍将下行,通货紧缩风险有可能加大,就业压力可能显现,金融风险动荡概率不减,经济政策面临困境。

  早先,“十三五”规划建议便已提出,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按照一般通行的理解,宏观审慎政策旨在减缓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的风险传播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的冲击,目的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在现行的宏观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之间,还存在哪些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空白,这就需要宏观审慎政策来填补。

  还比如说汇改,已经从过去挺住不动的固定汇率“钢制盾牌”,变为如今“海绵盾牌”的灵活汇率了,可以做到攻防有度。

  这说明,监管当局已经开始对现阶段的金融风险有所行动,或是说一直在变化中行动着。同时,为了能让企业和公众及时准确了解央行的政策意图,指导自己的投资行为,也需要央行在与投资者沟通方面能有更大进步,避免人们对央行的举措存有更多猜疑。

  当然,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金融行业度过了一个高速成长期,长期的高盈利让金融家们信心满满。这种心态让当风险来敲门时,这部分人变得盲目起来,还认为自己处在高枕无忧的时代,对风险的预估不够。

  在经济治理现代化道路中,“治”,在于把握重大平衡;“理”,在于规范发展秩序。眼下,面对金融风险,我们既不能将其高估看得太严重而谨小慎微,也不能低估让其有上升至系统性层面的机会。应该让风险敏感者来提醒市场时刻注意风险来临的前兆,也让充满自信的金融家给市场注入信心。顶层设计明确表示,一旦情况真的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该出手时会果断出手。融合两种心态,以一种临危不乱的气势和一种随机应变的处事心态,随时观察,及时调整,这才是把握金融风险动向的硬道理。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