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逾百份年报抢先“交卷” 国泰君安等10家券商实现利润翻番

2016年01月29日 07:20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吴 珊

  今年以来,部分上市公司已交出2015年的全年成绩单。据《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统计显示,截至昨日记者发稿时,沪深两市已披露2015年年报及年报业绩快报的上市公司已达108家。

  从上述108家公司2015年的业绩情况来看,2015年净利润实现增长的公司达到72家,占比达66.67%,其中,净利润翻倍的公司有21家。

  目前,海翔药业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首位,公司2015年净利润增幅为865.24%,紧随其后的是首批公布年报的美好集团,2015年净利润增幅为468.5%,此外,国投安信2015年净利润增幅也在400%以上,达到402.99%,而雷科防务(327.17%)、申万宏源(258.37%)、西部证券(200.49%)、鑫茂科技(195.96%)、国信证券(187.36%)、朗玛信息(184.82%)、涪陵电力(158.62%)、*ST京蓝(152.24%)、国海证券(149.92%)、东北证券(144.60%)、福成五丰(138.02%)、兔宝宝(120.61%)、国泰君安(118.93%)、兴业证券(116.23%)、齐星铁塔(113.86%)、*ST融捷(110.80%)、长江证券(104.59%)、国元证券(102.98%)等公司2015年净利润增幅也均超100%。

  从行业角度分析,目前,2015年业绩增长股数量居前的行业为,非银金融、公用事业、医药生物、银行、房地产,业绩增长公司家数分别达到14家、9家、8家、5家、4家,而非银金融行业更是实现14家已披露年报公司业绩全部增长,其中,上市券商亮点颇多。

  截至目前,已有12家上市券商披露2015年业绩快报,净利润翻倍公司达到10家,国投安信净利润增幅居首,具体来看,国投安信2015年营业总收入为181.93亿元,同比增加87.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45.07亿元,同比增加402.99%;基本每股收益1.32元。国投安信称其业务出现大幅增长,主要在于其证券经纪、融资融券和资产管理等领域均实现快速增长,此外,净利润翻倍的券商还有,申万宏源(258.37%)、西部证券(200.49%)、国信证券(187.36%)、国海证券(149.92%)、东北证券(144.60%)、国泰君安(118.93%)、兴业证券(116.23%)、长江证券(104.59%)、国元证券(102.98%)。

  不难发现,虽然2015年市场跌宕起伏,但券商的整体业绩表现出色,12家已披露2015年业绩快报的上市券商净利润均在亿元之上,其中,净利润规模最大的为国泰君安证券,高达157亿元,除此之外,净利润在百亿元以上的券商还有,国信证券(142.05亿元)和申万宏源(125.59亿元),而即使是净利润最少的陕国投A,也达到了4.57亿元。

  对此,华融证券表示,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改革大背景下,从支持资本市场改革和国家产业转型的角度看,3年至5年内将是证券行业跨越式发展的转型期,金融改革将为券商提供一个优秀的发展平台,新三板、场外市场、创新式衍生品、结构化产品等等,都将为券商提供非常好的发展机遇。而在监管放松的环境下,券商ROE有望整体步入上升新周期。在诸多利好消息的推动下,证券行业板块走势有望强于大盘。继续推荐传统业务稳定发展,创新业务目标明确的大中型券商。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券商B:交易价格波动提示公告      2016年01月27日
  • · 券商发布“奇葩”研报被责令检查      2016年01月26日
  • · 券商:筑底尚需时日      2016年01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