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时间越推迟 越有助于消化负面冲击
本周五(9月18日)凌晨两点,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对外公布最新的利率决议公告。随后,美联储主席耶伦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届时,2015年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最大的悬疑事件将水落石出。
本周五(9月18日)凌晨两点,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对外公布最新的 利率决议公告。随后,美联储主席耶伦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届时,2015年影响 全球金融市场最大的悬疑事件将水落石出。
不过,市场对美联储是否应该加息的争论一直未停止。从目前来看,预期美联储会推迟加息的声音似乎占了上风。英国巴克莱 银行 甚至认为,当前外部需求的担忧加上通胀预期的下降,将促使美联储延迟到2016年3月加息。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尽管美联储已将即将加息的信息传递给金融市场和公众,并制订了紧缩步骤,但加息仍可能引发市场波动,使新兴市场面临大量资本流出的风险。
加息争论不休
国际投行对美联储是否应该加息的分歧愈演愈烈,反对加息的理由主要是 全球股市脆弱,对部分外汇储备薄弱的新兴市场货币将造成严重打击。
德意志银行就分析称,全球股市脆弱、贸易加权美元指数继续走高等因素不利于加息,推迟美联储首次加息预期至今年10月。
加息后将导致美元汇率进一步上升,这将无益于美国跨国企业的出口。此外,由于 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美国的通胀率远未达到2%的加息门槛。
但也有观点认为,美国各项经济数据支持加息,8月份美国失业率降至5.1%,已接近于充分就业水平;美国第二季度 GDP环比增速达到3.2%,按年率计算,该值接近于经济潜在增速。
瑞银财富管理全球首席投资总监MarkHaefele在最新报告中称,鉴于美联储仍依赖数据做决定,因此 利率变化将取决于经济走势。尽管近期出现波动,但全球经济增长仍按部就班。美国经济形势足以应对加息的影响。欧元区增长将在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继续改善。 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仍有足够生机。
会议举行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8月份商品零售总额为4477亿美元,环比增长0.2%。美联储公布的数据亦显示,包括工厂、矿业和公共事业企业产出在内的美国工业生产指数8月份环比下跌0.4%,超出经济学家预期的下滑0.2%。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报告称,美联储加息可能增加新兴市场大量资本流出的风险。目前全球经济普遍疲弱、跨国贸易增长放缓、 大宗商品价格维持低位,一些新兴和前沿经济体比2013年美联储开始退出量化宽松时更加脆弱。
业内称对中国影响有限
对于美联储加息可能带来的影响,中国央行一直有信心应对。8月份在回答人民币是否会出现持续贬值时,中国央行方面表示,市场预期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元在较长一段时间走强,市场对此已在消化之中。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9月14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末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环比下降了7238亿元,创历史最大单月降幅。在美联储加息预期的背景下,加剧了市场对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的担忧。
国开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如果美联储不加息,央行将获得更多政策回旋余地。结合国内经济形势,估计年内至少还有一次降准。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此前也表示,近期多国货币贬值,已对可能的美国加息影响形成了对冲,进一步的对冲策略也应该在酝酿中,因而美国加息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美国加息时间越向后推迟,各国的政策准备时间也就越充足,加息影响就会被越多地消化掉。“中国的外汇储备尽管有所消耗,但存量依然庞大,且高层密集表态有稳住人民币汇率的决心,因此没有必要放大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的影响。对中国而言,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稳定才是关键。”一位机构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日前,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敦促G20国家央行不要加息,认为要在全球经济增长风险加剧之时维持宽松政策,因 油价的下跌并未带来预期中的经济提振。
招商证券 认为,美联储加息政策靴子落地其实有助于减少全球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因为市场已经对美国加息有了较为充分的预期。
(责任编辑:关婧)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