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财路通称2000万55分钟卖光 P2P产品真金还是虚火?

2015年02月02日 10:04    来源: 中国网    

  据媒体报道,往年节前销售火爆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全线下调,特别是很多国有银行产品与宝宝类理财一起折戟“4时代”。反观众筹、P2P一众却玩的风生水起、热闹非凡。不仅是大型平台聚集了大规模的闲散资金,一些资质尚佳的中小体量平台同样人气火爆。

  1月28日,一家名为财路通的P2P平台就宣称其活期产品的2000万增发份额仅55分钟便全部售罄,还在发售期间实时生成认购纪录以为证。若却为真,那便真是堪比理财产品上市初期半夜到银行排队的火爆场景,可见抢购之火爆。

  自诞生之初便负面缠身的P2P行业,被普遍视为“三无野地”,诱人高收益的外表下暗藏沼泽与深坑。但偏偏是这样的野路子不但分吃了“正宫嫡出”银行理财的肥肉,硬是在短短1年内将“富二代大少”宝宝理财挤下宝座,如今更是规模锐减。让人看不懂的是,名声已臭到“一日无人跑路便是新闻”的P2P平台到底耍了什么手段,使人这样趋之若鹜?

  今日便拿这款市场如此卖座的产品为例,看看P2P凭什么抢了盛极一时的银行理财与互联网宝宝的饭碗。

  产品属性与收益率的关系

  从收益上看,2015年1月在售的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在5.2%左右,最高6.5%是锦州银行名为“创富365天”的固定期、浮动收益的产品。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宝宝”理财,其7日年化收益长期在4%-4.6%之间浮动。而上述那款宣称年化收益在13%-15%的P2P产品“某某猪”,虽然在动辄18%-20%的P2P市场中只是中等,不过着实将前二者的收益翻了3-4倍。

  当然,收益率也与各自的产品属性有关,银行理财与余额宝不得不受制于传统金融市场各项指标的涨跌,而P2P产品虽然也受到传统金融市场走势影响,但投资标的属性毕竟不同,利率也是根据信用评级、抵押资产、平台实力等决定,因此利率差异较大。

  谁是真正的“T+0”?

  投资期限与赎回限制

  难道单凭收益率,银行与宝宝理财就此被一棒打死了?不然便是枉费二者“当了大哥很多年”。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快节奏与多样性让人们越发注重便捷性与灵活性。单凭投资灵活性一点,银行理财产品就要甘拜下风,不仅大部分产品投资周期长,曾红极一时的7天超短期理财如今也少得可怜,当然不如其收益更可怜。

  若是封闭式产品需提前赎回则要承受赎回手续费(最高达6.2%)。虽然从2013年开始,为应对宝宝产品的冲击银行纷纷推出T+0的产品,但由于产品属性与银行操作系统的限制,是无法真正做到当日认购当日赎回的。

  再来看P2P的活期产品,活期是源于其宣称的可随时赎回,不过仔细阅读产品说明发现,随时赎回是指认购第三日起可随时赎回,这与一些银行理财玩转的“T+0”概念如出一辙。因此,能真正“凭心情”赎回的余额宝在灵活性这点的优势当之无愧。

  认购何必“门槛”

  从便捷性看,余额宝等大型宝宝类产品对于买多少钱、什么时候买、用什么银行卡等几乎不设限,而对银行理财在认购金额、认购时间、投资方式上限制较多,虽然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的普及让投资者不用为了认购而排队,但操作上还是相对繁琐。

  这一点上,很多P2P产品甚至都超过了银行理财。仍以某某猪为例,50元的起投金额,对于互联网投资人群来说门槛算低了,由于P2P平台普遍采用第三方支付,因此可供选择的支持方式也较多。

  美中不足的是,虽说可随时认购,但还需有赎回份额释放才行,不过从财路通网站的实时数据看,即使是200万的赎回份额,在释放后不超过5分钟也会被认购一空,当然这或许也是为保持资金流动性,而采取的饥饿营销,但保持资金的活性对于P2P平台确实是十分必要的。

  保本尚未消失?

  最近两年,银行理财在人看来最大的改变除了收益率接连滑坡,那就是保本理财的愈发稀有。即使发行了保本的产品,要么收益低的接近银行定存,收益客观些的则门槛太高,20万起都算是低的了,让大批投资者无福消受。自此银行便将那些不保本的产品称之为“浮动收益产品”,大概也是为了给投资者一个心理安慰。

  其实,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联日益密切,再加上政策调整,脱离保本队伍的不仅仅是银行理财,连一向收益稳定的货基都难独善其身,这也是导致宝宝理财盘子日益萎缩的关键。

  而就在人们感叹保本已渐行渐远的时候,民间P2P却纷纷举起了保本的牌子,如今这款某某猪的宣传里就打出了100%本息保障,不只保本还保息,称如果发生逾期情况,平台将先行垫付本金与利息。其实这在P2P行业中并不稀奇。

  在外界看来,跑路成为常态的P2P行业,却纷纷推出本金保障,不免显得有些可笑,不过在鱼龙混杂的P2P市场对于保本有着不同的原因解读,一些是融了资便财大气粗倚仗靠山,一些是源于风控的专业和自信,另一些大概就是利润实在客观。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