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方达林伟斌:结构化产品在中国
结构化产品是全球金融市场近20年的重大创新,已经逐渐成为主流的投资工具。根据相关专业化网站(StructuredRetailProducts.com)的统计,截至2014年5月全球共超过760万只结构化产品,规模超过7.5万亿美元。结构化产品是固定收益证券与衍生品的结合体,金融工程人员利用固定收益证券对本金的相对保障性,以及衍生品的高杠杆、非线性回报等特点,根据投资者的不同风险收益需求“量身定制”投资产品。结构化产品至少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基础资产、挂钩资产及其衍生品合约。基础资产一般选择存款或债券等低风险资产、对本金形成保护。挂钩资产则涉及股票、外汇、利率、商品、信用等各类风险资产,衍生品合约大多是期权合约,为了降低期权成本,衍生品结构通常会区别于场内的标准期权。
结构化产品的关键是收益结构设计,即针对投资者不同的风险收益需求,设计相匹配的结构。例如,保本型结构化产品就比较适合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投资者通过放弃一定的利息收入,达到在本金不损失的基础上享受挂钩资产的部分收益。再例如,抵押债务凭证(CDO)将一组抵押资产证券化为风险水平不同的份额,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可以选择投资股权份额。结构化产品的挂钩资产范围非常广阔,投资者可以借助结构化产品打破投资范围的束缚,从而扩大投资范围。结构化产品的收益结构可以是非线性的,投资者可以借助结构化产品实现对风险的分层管理。因此,结构化产品的客户群体非常广泛。
基于上述原因,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结构化产品在经济全球化和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助推之下,在全球范围内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挂钩的资产类别几乎涵盖所有资产,不仅包括股票、外汇、利率等传统资产,也包括了商品、信用、房地产、物价指数、合成指数等另类资产。其次是产品结构更加多元、复杂、灵活,尤其是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为结构化产品设计人员和交易员提供了更有效率的对冲工具。最后是结构化产品市场范围从成熟市场扩大至新兴市场。由于结构化产品注重保护本金,比较符合欧洲投资者的投资传统,因此欧洲市场成为结构化产品的主战场。美国结构化产品市场同样发达,其产品创新能力突出,许多经典的结构化产品都是诞生于美国市场。结构化产品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亚洲市场以来,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迅速发展,目前亚太市场已经成为结构化产品市场的战略新高地。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日益多元化,结构化产品逐步进入中国投资者的视野,截至2014年5月份我国共有5800多只结构化产品,规模超过8200亿元人民币。中国结构化产品市场有几个特点:首先,从挂钩资产情况看,以股票为主,其次分别是利率、汇率和商品类资产。信用类资产基本没有,这点区别于发达市场。细分来看,沪深300指数是跟踪资产最多的挂钩标的,其次是SHIBOR、LIBOR、Euro/USD、黄金等。其次,从本金保护的情况看,保本产品和保最低收益的产品最受市场欢迎,规模占比在90%以上,可见中国结构化产品投资者的投资风格偏保守,这点与欧洲市场很相似。最后从市场的参与者结构看,欧美等发达市场的结构化产品市场相对成熟,发行主体和产品种类都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常常可以见到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对冲基金、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身影。但是在中国,结构化产品市场的发行方和购买方结构比较单一,绝大部分产品的发行方都是商业银行,客户主要是商业银行零售客户。未来随着市场的发展,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会相继加入竞争,中国结构化产品市场将更加多样化。
(责任编辑:李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