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流动性短缺暂缓 风险依然待解

2013年07月01日 08:48   来源:深圳商报   刘伟

  一场突如其来的流动性短缺,造成银行间资金利率飙升、股市债市暴跌,被市场称为“钱荒”的潮水已然退去。6月25日,在央行释放“让步”举动后,伴随信心回流,银行间拆放利率迅速回落、股市债市由暴跌转而上演暴涨。

  回头看这波持续数周的金融震荡,无论是资金撤离,还是机构半年结算时点,又或者是银行经营资产期限错配,种种人们所能列举的因素,似乎都不足以构成幅度如此之大,认同度如此之高的一波金融“震荡”。这或许可以提醒人们,当一个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问题形成共振之后,其破坏力之强不可低估。

  6月29日,2013陆家嘴论坛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的主题发言中着重谈到金融消费产品,也就是当前火热的银行理财产品。尚福林说,作为银行来讲,银行历来过去是做储蓄业务的,大家都认为把钱存在银行是没有风险的。现在银行在做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投资产品,做投资产品和储蓄不一样,投资的话投资者要担负一定的投资风险,银行在做这种产品的时候是不是把风险很明确地告诉了投资者,使投资者知情?

  银监会主席特别提及的这类产品,被认为是造成此次“钱荒”潮的原因之一。即相当部分商业银行把储蓄资金“挪到”理财产品上,以博取更高收益。人们注意到,6月25日央行“让步”之后,一些商业银行也迅速向公众传递清理此类资产的信心。某商业银行表示,其拥有非标资产共120亿元,将在7月20日之前全部清空,以符合监管标准。

  从去年少数银行理财产品爆出欺诈、内控不足等风险以来,监管部门对这类在资金池里的理财产品早已提出清理要求,但是,在资金利率极低、流动性充沛的状况下,银行在追逐利润和控制风险之间,激进还是保守,并不容易平衡适度。此番波动中,央行有意让头寸吃紧的商业银行自行处理,确有“教训”经营激进者的意味。目前看,商业银行提出清理这类产品,使得央行部分达到目的,但是,就银行经营模式、业务形态而言,清晰告知投资者风险,以及业务模式稳健发展的落实,都还有很长路要走。

  在一些有识之士看来,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业盘活货币存量,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等要求的提出,意味着过去银行的业务模式必须改变,但怎么改,对商业银行和监管者都是新挑战。

  最近,财经媒体经常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世界从“中国制造”、“中国需求”转而讨论“中国风险”。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在全球影响力之大,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经济减速之后,市场预期的改变。以今年上半年情况看,从投资、消费增长,从工业增加值、用电量、企业获利等指标来看,中国经济都呈现出弱势。

  6月份最能体现中国经济困局的是金融领域。央行偏紧的货币政策执行、银行信贷扩张加速,再加上部分银行疯狂推出理财产品导致资金期限错配,导致货币市场流动性紧缺,引发市场利率飙升。而央行的按兵不动,更导致市场心态的恶化,结果引发国内股市大跌。在人们看来,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震荡并不是偶然,而是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在金融领域的客观投射。

  2013年夏季发生的一场金融震荡短期或许已经平复,但避免实质性更加剧烈的震动,则要求社会形成合力,作出更多革新举措。


(责任编辑:韦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