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银行从概念的衍生,到国内众多商业银行的集体实践,虽然类型多样,发展也没有定位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具有了互联网金融的某些“草莽”特色,但在各大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看来,仍旧把社区银行当做未来银行业业务和客户转型的新方向。银行的愿望是美好的:抓住线下的客户入口,用多样化的服务稳定自身的客户群,与互联网金融争夺前景广阔的中小客户。
然而,单从行业内的风险控制而言,近日银监会下发的关于社区银行、小微支行的监管办法,却给如火如荼的社区银行布点降了降温。只不过在具体做法上,银监会有些“大权在握不肯轻易交给市场”的嫌疑,这一点是需要改进的。
社区银行不尽然是美梦
在国内中国民营资本争先报备申请民营银行牌照的背景下,传统银行们开始对社区银行热衷了起来。银行的思维逻辑再也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老爷,而是俯身贴近终端和社区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和管家,社区银行本身就是银行服务下沉的表现。
对于银行来说,服务下沉是有好处的,最简单是就是能增加和客户的直接联系,把银行服务融入社区,融入市民生活,从而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延伸银行服务环节和链条。此外,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线下的社区银行是一个圈住用户,保持流量,沉淀资金的良好方式。
但是,一个必须要申明的是,社区银行在中国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国内几大股份制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大多是一些类似于一般网点的“微型化”配置,只是在社区银行的外在形态上做到了社区化,但在金融服务的内容和内部的流程管理上并没有运用社区银行的新思路和方法。民生、兴业、平安虽然都已经开始了一定规模化的尝试,但从效果看,并没有体现出和传统网点差异化的服务内容,因此社区居民也并不是很买账。
社区银行发展面临的几个障碍
第一、社区银行尽管是银行的社区化服务延伸,但在监管上,仍然主要适用于银行的监管、考核办法,毕竟是传统金融机构。而且社区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很难在分支行网点的绩效考核和社区银行的本质之间做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的。银行网点要在运营商覆盖成本,完成上面下发的指标,必须要完成一定量的存款指标和一定量的贷款指标,而社区银行在这一方面并不具有优势:社区主要定位为中小客户,储蓄零散,信贷单个额度不大,如果仅仅靠零售客户的储蓄和信贷,是很难完成网点覆盖成本的任务的。此外,在实际操作中,即便是社区银行,由于考核体制的不同,最后很有可能变成和银行网点相似的机构,不能达到服务社区的目的。因此,除非在社区银行的绩效考核和资源分配上做特殊化、差异化的定位,仅仅靠开几个实体的社区银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第二、网点布局问题。社区银行不是可以滥用的资源,它有自己明确的市场定位,而不是银行间圈占市场的工具。商业区、大学城、社区、交通中心都可以是社区银行的布局之地,但单个社区化区域可以容纳的金融服务是有限的,不能承受一哄而上的过度金融服务现象。这次在银监会的监管办法中也提到了社区银行布局的区域排他性,以防止金融服务的过度供给,一方面难以真正融入社区,另一方面服务和一般网点并没有差异化,提高银行的实际运营成本。在银行业还没有真正放开竞争,利率市场化还没有真正到来之前,银行的服务更多还是同质化的,复制化的,网点布局也不应盲目铺开数量。
第三、社区银行能否盈利?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社区银行不应该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承担者,至少在现阶段不是,因为中小客户在利润和效益的回报上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以积少成多,积小流已成江海,在前期阶段盈亏平衡是一个相对的伪命题。如果要用银行网点的盈利模式来解决社区银行的长期发展,那将是背道而驰,本末倒置。因为,从长远趋势来说,社区银行至少在短期内不是为了解决银行的盈利问题,而是客户群体和服务链条的问题,真正的收益只有在客户群和产品系列稳定之后才会浮现。所以,在跑马圈地的阶段,社区银行是需要一笔较大的固定成本支出的,包括选址建设、包装、人员招聘、营销成本以及社区化服务,这些成本和一般的网点建设相比不会少多少。
社区银行的关键脉络
在社区银行服务模式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如果继续这种只管赶超,不管软实力建设的发展态势,业务几年之后社区银行数量会成千上万,但是,肯定会有成批量的社区银行因为做不到差异化服务,弥补不了盈亏平衡,或者因为服务供过于求而关闭。从这个意义上说,银监会此次下发的监管新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至少可以让开红了眼的各大银行冷静下来,好好想想具体的产品服务和流程建设,而不是盲目的开社区银行网点。
那么,社区银行有这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没有市场前景呢?非也,恰好相反,社区银行在中国的市场非常广阔,不仅是渠道上,更是内容和服务上的。传统银行提供社区银行服务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的脉络点:
首先,对特定社区做详细的市场分析,可以利用附近辐射区域的网点,挖取资料和数据,做好定位,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思路来选择最适宜的社区服务场所。再辅之以银行定制化的产品,让顾客享受在社区金融生态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其次,摒弃传统银行的网点运营思路,用社区化的运营和融入民生的服务生态来吸引客户,不论是服务时间,服务节点还是服务内容,都需要作出调整。在特定社区里面,原住民才是服务的上游,才是社区银行的上帝,社区银行需要用需求溯源的方式来指定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策略。
最后,社区银行服务要特定化,差异化,不要追求数量,要追求服务的质量。一个覆盖面广,融入社区的产品足以承担起社区银行的使命,只要能真正满足特定社区的需求,一个产品,一个服务足矣。既然是社区银行,服务就应该有重点,承担起和网点相区格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