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金融证券 | 焦点财讯 | 专题精选 | 滚动新闻 | 金融人物库
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让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 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提出必须更加重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一方面容易造成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缺乏资金支持,很难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创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系列评论,从支持形成最终需求、做好金融机构正向激励、发挥财政政策积极作用、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等4个方面进行评析。
中国经济网财经部
头条报道
对非法金融活动“零容忍”
深化整治行业乱象已取得一定成效,监管却并未松劲。近期,银保监会专门印发通知,明确在银行业领域要重点打击利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非法集资资金发放民间贷款;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再高利进行转贷;面向在校学生非法发放贷款,发放无指定用途贷款,或以提供服务、销售商品为名,实际收取高额利息(费用)变相放贷等情形。监管指向更明确,打击目标更精准。
积极财政政策如何进一步发力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减税降费方面,推出超万亿元规模的减负措施,比如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增值税税率的政策,在5月份实施首月,即实现净减税348亿元;在支出方面,今年安排财政赤字2.38万亿元,保持上年规模,同时保持较强支出力度,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投入。前7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年初预算的59.8%,同比增长7.3%。
处理好宏观总量与微观信贷的关系
小微企业风险抵抗力弱、生命周期短、还款来源不稳定等问题仍让金融机构“犯难”。因此,在流动性总量保持合理充裕的条件下,如何让资金更加顺畅地流入小微企业成为问题关键。为此,接下来需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能力,做好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在内的普惠金融工作,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建立有效调动基层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二是继续推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各家银行应认真落实前期制定的有关计划和工作方案。
以结构性改革助推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这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不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矛盾以及挑战。
本网专栏
2018经济形势年中看
33.jpg
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从就业...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77.jpg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今年以来,国内金融形势总体向好,宏观杠杆率趋...
让隐性债务无处遁形
66.jpg
隐性债务由于形式多样、存在隐蔽,不受预算约束,违反了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累积了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