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忽悠式增持又来:市值蒸发355亿“慷慨”增持74万元

2019年12月11日 10:06    来源: 新浪财经    

  原标题:忽悠式增持又来了!市值蒸发355亿“慷慨”增持74万元 来源:财通社

  为了稳股价,上市公司的奇葩操作真不少,兜底式增持、忽悠式回购…

  近日,渝农商行创出今年A股新股最少涨停的纪录之后,又抛出了一份史上“最抠门的增持”,让人大跌眼镜。

  渝农商行公布稳股价措施:董事高集体出资74万元护盘

  12月9日晚间,上市仅一个多月的渝农商行发布公告称,公司A股触发稳定股价措施启动条件。这是近年来A股市场最快触及稳定股价措施启动条件的新股。

  被誉为“史上最惨”新股的渝农商行于10月29日挂牌上市,开盘顶格涨停,股价冲高至10.60元/股,A股总市值一度接近940亿元。但半小时后便迅速开板,最小涨幅仅24%,最终收涨27%。据统计,自2014年开始执行新股上市首日44%涨幅封顶制度以来,重庆农商行是A股首个上市当天即开板的新股。

  上市后仅仅10个交易日后,渝农商行就宣告破发。11月11日,渝农商跌破7.36元每股的发行价。此后自11月12日至12月9日,渝农商行A股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发行价,触发稳定股价措施启动条件。

  然而渝农商行拿出的方案,却让市场大跌眼镜。

  渝农商行公告称,为稳定股价,决定由本行董事 (不含独立董事及不在本行领取薪酬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即日起六个月内增持本行A股股票。

  本次需履行稳定股价义务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共12人。其中,董事7人:董事长刘建忠,执行董事、行长谢文辉,执行董事、副行长张培宗,董事张鹏,董事陈晓燕,董事罗宇星,董事温洪海;高级管理人员5人:副行长王敏,副行长董路,副行长舒静,副行长、董事会秘书刘江桥,副行长高嵩。上述12名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不超过上一年度自渝农商行领取薪酬(税后)15%的自有资金增持该行股份。

  看起来诚意满满,细究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说这起增持是A股史上“最抠门的增持”也不为过。

  渝农商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显示,上述12名董监高的2018年度税前薪酬合计494.5万元,按照不超过该年度自渝农商行领取薪酬(税后)15%的自有资金增持该行股份计算,这12名董事高管共出资不超过74.175万元,税后的金额比74.175万元还要少。

  更诡异的是,列入增持计划的董事张鹏,2018 年度并未在渝农商行行领取薪酬。一分钱没拿的高管也列入了增持名单,真是让人看不懂的神奇操作。

  有股民表示,这点钱连大海中的水蒸气都算不上,这个增持公告完全就是搞笑的!

  果不其然,这份增持公告完全没有给渝农商行的股价带来任何起色。12月10日,该股继续下跌0.9%,报6.58元每股,较发行价已经跌去了10.6%。A股总市值582亿元,较上市首日的高点蒸发了逾355亿元。

  根据此前设定的稳定股价预案,重庆农商行稳定股价的措施主要包括回购股票、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增持。为何此次他们选择了增持而不是回购呢?该行这样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邮储银行10日也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并未破发。开盘价为5.60元/股,较发行价上涨1.82%,截至收盘上涨2%,成交额达到了90.49亿元,换手率达73.67%。

  盘后数据显示,买方前五席中,买一席位中金公司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证券营业部买入6.7亿元,方正证券重庆分公司买入5.13亿元,三个机构席位合计买入15.59亿元。卖方前五席均为机构席位,合计卖出4.55亿元。

  为了保护新股股价,邮储银行本次在A股上市引入了绿鞋机制。据了解,这是A股近十年首单、历史上第四次引入“绿鞋”机制的IPO发行。中泰证券表示,邮储银行引入“绿鞋”机制,新股发行后30天之内,如果股价出现低于发行价的情况,将有43亿元的绿鞋资金入场。

  此外,邮储银行还在上市前夜突发公告称,控股股东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计划自12月10日起12个月内择机增持其股份,金额不少于25亿元人民币。

  和渝农商行一比,邮储银行算是诚意满满了。

  忽悠式回购屡禁不止

  增持、回购股票是常见的上市公司稳定股价的措施。

  自回购“新规”出炉以来,2019年A股市场掀起一轮上市公司回购热,回购数量、回购资金规模不断刷新纪录。且进入四季度以来,上市公司披露回购公司股份预案数量仍在持续增加。

  据数据统计,今年前11个月共有605家公司实施了回购操作,累计回购金额为1063亿元,远超去年。而2018年全年有520家上市公司累计斥资451亿元进行回购。

  不过,在这波回购浪潮中,有的公司一掷千金,有的公司却是浑水摸鱼。

  12月2晚间,海思科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终止回购计划。今年年初,公司曾计划拟以自有资金回购1亿元~2亿元股份。而截至目前,海思科尚未回购一股。

  对于回购计划终止原因,海思科解释称,因定期报告窗口期、以及公司筹划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决策期以及公告后2个交易日内,不能进行公司股份回购。同时自今年2月22日起,股票价格均高于回购价格上限11元/股,导致公司没有实际可以进行股份回购的时间。

  今年11月,希努尔的6亿元回购“一毛不拔”事件,更是一度令投资者咋舌。

  希努尔去年公告称公司将自有资金回购3亿元~6亿元公司股份,价格不超过14元/股。如果按照6亿元上限执行,那么希努尔回购的股份可占公司总股份的7.88%。由于回购比例和金额巨大,希努尔的回购计划自然也吸引了一批资金进场,今年年初公司股价从6.3元左右一路上扬至10元附近。

  然而,希努尔从年初至今一共发了11个回购进展公告,但是却从未回购一股,同时其股价也随着公告不断回落,直到其11月初的回购终止公告发出后才为这起闹剧画上句号。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有逾300家上市公司未按原回购计划执行,终止回购计划的原因也是“众生百态”。

  晨光生物拟回购1亿元~2亿元,最终仅回购股份183.94万股,成交金额约为1061.16万元,回购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36%。公司解释称,主要原因为受股价持续高于回购预案公布的回购价格上限的限制,同时受定期报告、重大事项等敏感期的限制,实际可实施回购的时机较少。

  宝鹰股份则表示回购股份实施是以可转债成功发行为前提,因本次可转债发行终止,此前拟定的2.1亿元~4.2亿元回购计划终止。

  爱康科技则解释称,终止回购是因受定期报告窗口期限制、张家港经开区实业总公司战略入股、公司推进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等重大事项限制,公司长时间处于回购敏感期内,尚未回购股份。

  那么,投资者如何避开 “说了不算”的忽悠式回购呢?有三个招数:

  1)要看公司的现金状况,如果账面现金很少,负债却很高,显然不值得信任;

  2)要看承诺回购价格。如果一个公司目前股价10块,而公司承诺在未来一年之内回购价格的上限是11块,那显然缺乏足够的诚意;

  3)要看公告期内有没有大股东解禁,如果有,就要多留一个心眼儿,不能少了“以小股东之心度大股东之腹”这个过程。

  兜底式增持再现市场

  2018年的持续下跌,兜底式增持倡议此起彼伏,大量出现。根据媒体统计,2018年10月之前,兜底式增持公司就达到40家左右。但2019年行情回升,兜底增持非常罕见。

  近期,A股市场再次出现兜底式增持。

  美芝股份于11月26日晚间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长李苏华再次发出兜底增持倡议:鼓励全体员工积极买入公司股票,并承诺:凡在2019年11月27日至2019年12月17日期间净买入美芝股份股票,且连续持有12个月以上并在职的员工,若因在前述期间买入公司股票产生的亏损,由本人予以补偿;若产生收益,则归员工个人所有。

  这已是在近2年时间里,李苏华三度发出兜底增持倡议。此前两次增持倡议,李苏华已经兑现了承诺,对部分增持股份亏损的员工进行了补偿。

  2018年2月12日,李苏华向全体员工发出增持公司股票倡议书。倡议书发出后,共有49位员工以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公司股票,累计增持公司股票数量为21.24万股,增持均价28.28元/股,增持总金额为600.57万元。截至2019年3月1日,符合补偿条件员工1人,持股数量1800股,需补偿金额2531.17元。

  2018年9月10日,李苏华再次发出增持公司股票倡议书,共有23位员工以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公司股票,累计增持公司股票数量为16.41万股,增持均价20.60元/股,增持总金额为338.12万元。截至2019年10月16日,符合补偿条件员工1人,持股数量2000股,需补偿金额8060元。

  李苏华轮番喊话员工增持,或与美芝股份近期股价表现低迷有关。截至11月26日,美芝股份报收17.86元,创下近三个月来的最低收盘价,年内累计跌幅接近16.74%。

  美芝股份日K线图(红色箭头处为前两次董事长发起“兜底增持”时点)

  而前两次李苏华公开喊话的节点也都是在公司股价处在底部区域时。或许是受到董事长喊话信心的感染,两次喊话后公司股价短期内都出现了一波上涨趋势。

  但是这次,兜底式增持方案的短线效果却并不如前两次。11月27日,增持倡议发出后的第二个交易日,美芝股份股价收涨3.98%,报18.53元/股。随后股价下滑,截至12月10日,收报17.86元/股,较27日的收盘价跌去了3.62%。

 

(责任编辑:马先震)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忽悠式增持又来:市值蒸发355亿“慷慨”增持74万元

2019-12-11 10:06 来源:新浪财经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