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财险保证保险踩雷 业内:严控风险实施全周期管理
原标题:中华财险保证保险踩雷或包袱难甩,业内:严控风险实施全周期管理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上海P2P平台厚本金融涉嫌经济犯罪被立案,实控人陆泳或也在接受调查,产品兑付存疑。为厚本金融提供“借款人履约保证险”的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华财险”)或受牵连。
作为非车险业务的重要分支,出于扩展新业务的考量,不少险企涉水保证险业务,中华财险不出其外。近年,在业绩增长乏力背景下,中华财险积极开拓非车业务,开展保证保险业务,然而此类高风险业务,也让其陷入窘境。
值得关注的是,“踩雷”P2P平台的险企,并非中华财险一家。蓝鲸保险粗略统计,近3年,超15家险企相继“踩雷”,不少险企因此“元气大伤”。业内人士分析称,尽管信用类保证保险需求大,但易受经济环境影响,且信用风险难以抵御。险企如何在有效风控前提下开展保证保险业务?专家建议称,险企需在主动提升风控能力的同时,掌握业务发展规模与风控的平衡。
厚本金融存量借贷余额近12亿,受牵连中华财险或临“兜底”风险
厚本金融被立案的消息传出后,中华财险向媒体表示,“消息属实”。蓝鲸保险查阅厚本金融官网,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厚本金融借贷余额为11.8亿元,出借人数1.59万人,借款人数4.25万人。
回溯来看中华财险和厚本金融的合作历程。蓝鲸保险查阅资料发现,厚本金融几位联合创始人多有保险从业经验,带着保险背景跨界P2P,或也为“借款人履约保证保险”业务的开展埋下伏笔。公开信息显示,2010年,厚本金融实控人陆泳在平安信保供职,2年后赴阳光保险集团,创建阳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并出任CEO。联合创始人佘培彦、欧阳君同样拥有平安集团、阳光集团工作管理经验。
2018年5月21日,厚本金融与中华财险正式走出“网贷+保险”合作模式第一步,推出“全额本息承保”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厚保宝”,产品引入“借款人履约保证保险”。
两个月后,陆泳在内部会议中表示,不能将风险转移到用户身上。5天后,厚本金融在官网发布消息:2018年7月18日起,厚本金融与中华财险建立战略合作,厚本金融平台的在投用户与新出借用户将可通过中华财险的“借款人履约保证保险”逐步获得保险保障。
这一举动意味着,双方将原本仅针对“厚保宝”一款产品进行承保的“借款人履约保证保险”扩大到平台全部出借产品。而老牌险企中华财险对厚本金融的承保业务也全面铺开。从出借责任端来看,厚本金融出借业务若出现逾期,与其早有战略合作,提供“借款人履约保证保险”的中华财险或也需承担相关责任,由此,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为更全面了解中华财险对厚本金融产品的承保现状,蓝鲸保险登陆厚本金融官网发现,其出借产品主要包括“厚优选”、“厚保宝投标工具”、“厚保宝散标”三大类项目,其中“厚保宝180”以及多个“厚保宝散标”产品均由中华财险承保,借款项目仍显示处于“放款中”。
如今,厚本金融已被立案,若后期出借产品出现还款问题,作为承保方的中华财险或将承担相应责任的风险。
中华财险稍有起色又遇考验,总经理待补位业绩再现乏力困局
从业务布局来看,在针对“厚保宝”推出“借款人履约保证保险”之前,中华财险便在保证保险业务上有所探索。2016年,中华财险便相继推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约保证保险(2016版)、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履约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
相继推出各类保证保险的背后,也是中华财险近年来业务增长乏力的困局。2016年,中华财险业绩滑坡,保费收入385.87亿元,同比降1.99%,也是自2006年成立以来首次出现保费负增长;实现净利润9.07亿元,相较于2015年的24.46亿元的净利润,同比下滑62.93%;实现营业收入382.42亿元,同比下滑1.84%;投资收益为18.49亿元,同比下滑42.21%。
随后两年,尽管中华财险原保费、净利润、营业收入、投资收益4项指标在2017年、2018年有所改善。但蓝鲸保险梳理发现,2017年中华财险原保费收入388.29亿元,仍未超过2015年水平,直至2018年才以422.32亿元的原保费收入扭转该局面。
伴随业绩波动,中华财险也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方面,财险行业竞争激烈,中华财险原保费收入市占率不断下滑,已由2006年的9.53%跌至2018年的3.59%;另一方面,保费收入排名也从2006的财险行业第四滑落至2018年的第六。
此外,近4年来,中华财险历经董事长3次变更,总经理2次变更,略显动荡的人事亦为中华财险开展业务带来更多挑战。上一任总经理汪立志自2018年8月出任中华财险监事长后,中华财险总经理一职已空缺近一年。2019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中华财险总经理的职位仍待补位。
值得关注的是,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华财险近3年前5大险种经营情况逐渐转好。2016年至2018年,中华财险的前五大险种分别是车险、意外伤害及健康险、责任险、企财险、工程险。2016年,前五大险种悉数亏损;至2017年,责任险、企财险扭亏为盈;至2018年,车险亦实现盈利,盈利金额达4.29亿元。
然而,进入2019年,中华财险业绩重现乏力迹象。2019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中华财险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67亿元,同比下滑35.02%。
险企相继触雷伤元气,业内:根源风控不足,建议控增量去存量
事实上,保险公司“踩雷”P2P平台并非个例,蓝鲸保险粗略统计,近三年来,超15家险企曝出“踩雷”消息。
举例来看,2016年12月,招财宝11.46亿元的侨兴私募债发生逾期,浙商财险“踩雷”。2018年2月,安邦旗下平台邦融汇逾期金额达2.44亿元,安邦财险、富德财险、易安财险、华农财险等12家公司,因与其开展保单质押、履约保证保险等业务受到牵连;2018年下半年,太平财险合作的P2P平台蜜蜂有钱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深圳市公安局立案侦查,长安责任“踩雷”多家网贷平台,天安财险、安心财险分别“踩雷”天安金交中心、米缸金融的消息相继传出。
上述多家险企在“踩雷”P2P后元气大伤。2016年,浙商财险由盈转亏,净利润亏损6.49亿元,其中,保证保险亏损额度便高达3.68亿元;长安责任背上42亿元的债务,2018年亏损18.33亿元,截至2019年2季度末,长安责任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降至-222.27%,最新一期风险评级为D。
除此之外,浙商财险和长安责任还遭遇监管重罚。浙商财险吃下200余万元的高额罚单,被监管停止经营保证保险业务1年,董事长高秉学及相关负责人被罚和警告,总经理金武被撤销职位;长安责任被责令增加注册资本金,完成增资扩股工作,停止接受除车险和责任险以外的新业务,停设分支机构。
“信用类保证险、履约险风险程度较高,一旦出现大规模违约事件,相关‘兜底’险企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分析道 。
“从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如征信体系、金融企业规范化、金融机构实力等方面来看,信保业务还处于初期发展的过程中,这不是一件谁都能做的事情。”经济学家宋清辉曾公开表示,相对而言,大型、业务分支广的金融机构更有发展信保业务的底蕴。
为弥补险企在业务开展上的漏洞,监管也在近两年不断加强对保证保险业务的指导。2017年7月,监管部门下发《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对经营信保业务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承保金额、承保业务范围都有了更加严格要求。2018年9月,监管部门下发通知,对P2P平台履约保证保险业务开展专项调研;2019年,上海银保监局叫停上海P2P履约保证保险新单,并对辖内险企摸底排查。
对于未来保险公司如何开展保证保险业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表示,“财险公司踩雷,从根源来看就是控制风险问题,财险公司应考量自身实力与风险承受能力,不要去做高风险的业务”。保险公司应停止签发高风险网贷机构保证保险新单,逐步清理存量业务。
另一业内人士对此有类似的观点,“保险公司要在提升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取得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平衡,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与平台进行合作之前,应加强对平台资质、项目具体情况等,例如严格审核投保人资质、与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合作实行交叉验证审核等。加强对借款人的贷中和贷后的管理,实现管理全周期化”。(蓝鲸保险 雷赛兰 leisailan@lanjinger.com)
(责任编辑:马先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