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保费下滑六成七年累亏逾十亿 东吴人寿八年上市计划锁进保险柜
七亏八盈,从来只是保险业界基于过往规律的某种心理暗示,并没有人为此打过“保票”。所以对于2012年成立的东吴人寿而言,扭转命运不能光想着从老话中汲取信心。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披露的2018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数据,标点财经研究院近日联合《投资时报》对各家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进行了排名和分析,并推出《2018险企保费收入榜》。统计结果显示,原保费收入下滑的人身险公司数量较上一年有所增加,而东吴人寿就是其中一员,其63.23%的原保费下滑幅度在所有人身险公司中高居第四。
观察东吴人寿过往七年来的原保费收入统计,仿若翻看一张“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2012年至2015年该公司原保费收入均不足5亿元,分别为4284.4万元、2.90亿元、3.86亿元、4.44亿元;而2016年却一举飙升至38.21亿元;次年再度增长到51.52亿元;但2018年却大幅跳水至18.95亿元。
东吴人寿方面对《投资时报》表示,2018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增速下行、金融去杠杆的影响以及利率上升所带来的人身险产品竞争力下降,寿险行业发展承压,进而出现深度调整。东吴人寿根据监管导向回归保障本源,启动了以“内涵发展,价值成长”为主线的全面价值转型,主动收缩规模型业务,发展高质量期交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吴人寿原保费收入迅猛增长的两年,偏偏也是其净利润亏损最严重的阶段。《投资时报》研究员翻阅其历年年报发现,自2012年成立至今,该公司仅有2015年净利润为正,而其余年份皆亏损。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其净利润分别为-0.21亿元、-1.2亿元、-2.23亿元、1亿元、-3.15亿元、-3.02亿元,即6年合计亏损8.81亿元。
目前东吴人寿尚未披露2018年年度报告,但根据2018年四个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全年累计亏损1.74亿元。这也就意味着,在成立七年这个关键点上,其已累计亏损10.55亿元。另外,该公司去年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及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87.08%,而此前三个季度末分别为190.41%、194.10%、199.67%,虽然符合监管要求,但还是处于相对偏低的区间。
作为曾经的万能险大户,东吴人寿曾倚仗万能险在短期内迅速做大规模。但随着监管升级以及业界更为关注回归保障、防控风险的风向,该公司面临着不小的转型压力。
东吴人寿向《投资时报》表示,寿险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都有一个前期投入较大、成本逐渐释放的过程。公司成立时间不长,需要在机构网络铺设和业务渠道拓展上投入大量的经营成本。该公司特别强调,万能险业务的调整并没有对公司盈利情况产生影响。
资料显示,东吴人寿虽然总部设于苏州,却是经原保监会批准的国内第一家在地级城市设立的全国性寿险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40亿元,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超过70%。目前,其经营区域涵盖江苏、四川、河南、安徽、上海和山东。
成立之初,该公司曾拟定“五年盈利、八年上市”的计划,不过从经营业绩来看,“五年盈利”的梦想显然已成泡影。而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要求的“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所谓八年上市计划也已折戟。
东吴人寿近几年股权变动较为频繁。《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2015年,原股东之一苏州市同进电机有限公司先后两次将其持有的东吴人寿共计0.47%股权转让给苏州宏基工具有限公司;2016年1月,原股东苏州市东吴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也将持有的2%股权转让给苏州协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2016年三季度以及2017年三季度,民企股东苏州正和投资有限公司分两次各增持东吴人寿2000万股,原股东盛友集团有限公司和苏州时代纺织有限公司则选择退出;2018年11月,苏州创元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转让4.975%的股权,受让方为苏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
2018年末,该公司前五大股东分别为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创元投资,持股比例分别为20%、10%、14%、12%、10.725%。
“公司成立以来,主要大股东和股权保持稳定,公司经营得到了各股东单位的鼎力支持。至于部分股东发生股权转让或者股份变化,是其自主行为。”东吴人寿如是称。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在东吴人寿担任了六年总裁的徐建平因工作调动原因离任,在新总裁产生之前,其职权由董事长沈晓明代为行使。今年1月25日,该公司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五次(临时)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钱群同志为公司总裁的议案》。而钱群的任职资格尚需取得中国银保监会核准。据《投资时报》研究员检索相关信息,钱群来自苏州当地的银行系统。
(责任编辑:徐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