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今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利率中枢的抬升,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意愿显著增强。据Wind数据,截至12月8日,今年以来共有1088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的778家同比增长了40%;理财规模达高1.0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182.97亿元同比增长了47%。虽然理财投资收益可以增厚每股收益,但上市公司踊跃购买理财产品的背后,反映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还不够,在一定程度增加了资金“脱实向虚”的可能。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博取稳定的资金管理收益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大约占到上海和深圳两地上市公司总数的1/3,超过万亿元的资金没有进入到公司主业升级改造中,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没有如期使用的现实状况。
应该看到,上市公司既是我国企业中坚力量,也是当前及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承载力量。注重主业发展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为股东创造价值,理应成为上市公司长期坚持的经营理念。特别是在当前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如果上市公司不能有效集聚创新发展动能,努力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反而热衷于博取资金投资管理的收益,那么就不免会动摇企业稳健发展的根基,最终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再者,上市公司踊跃购买理财产品,也一定程度降低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一是增加了资金空转的可能。上市公司投资理财收益来源于金融体系资金运用收益,如果全社会增加值没有显著提升,那么理财产品投资收益所增厚的每股收益,可能并非主要来自实体经济的创造。2017年1月至10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3.3%,远超工业增加值增速,更多是去产能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结果。
三是影响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上市公司大量资金闲置,表明部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没有如期投资,没有按资金募集计划进行技术设备更新,显而易见会降低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是损害社会的实业精神。购买理财产品只是一种现象。对少数上市公司而言,不仅热衷于资本游戏和套利游戏,而且还热衷于玩包装和玩概念,股价屡创新高,却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可能会带来一定范围内的示范效应,甚至还会集聚相当规模的金融风险,值得高度警惕。这些情况既不顺应政策导向,也不符合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方向。
近日,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提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市公司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利用资本市场做好企业主营业务转型升级的大文章,努力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满足市场、创造市场和引领市场。
(责任编辑: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