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数字技术让普惠金融不一样

2017年11月08日 07: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数字技术变革为普惠金融规模化带来了真实的可能性,移动互联改变了触达用户的成本和效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结合,深刻地改变着了解用户、甄别风险的成本和效率。同时,数字技术也加快了信用积累速度

  随着我国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解决普惠金融的问题有了新路径。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减少物理网点和营业时间的限制,有助于推动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问题。

  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发展普惠金融,以及如何引领或者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

  有了发展新路径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银行等金融结构总是“嫌贫爱富”,贫困人口和亟需资金的小微企业总是很难贷到款。实际上,这是金融机构应对不确定性作出的合理决策,符合其成本效率最大化的原则。不过,金融资源的分配不均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普惠金融就是要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对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增进共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为其在商业方面可持续发展探索提供了新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推动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因为技术改变了,今天的金融是不一样的金融。”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近日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第二届年会上这样说。

  陈龙认为,数字技术变革为普惠金融规模化带来了真实的可能性,移动互联改变了触达用户的成本和效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结合,也就是信息算法和算力的结合,深刻地改变着了解用户、甄别风险的成本和效率。

  数字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支付便利,更是信用积累速度的提升。陈龙表示,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大企业和大工厂这些主动脉,也有如毛细血管般小创业者,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关键障碍就是信用的缺失。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正在被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在过去几年,因为有了数字信用,全国共有超过1000万商家获得了网商银行的贷款授信,实体经济这些海量的普惠金融需求只有通过技术才能被满足。”陈龙说。

  “从融资领域角度看,当前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是3种模式。”中国银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在近日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主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如此表示,第一种模式,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第二种模式,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银行高度融合,形成了直销银行的子公司模式,如中信银行和百度合作成立的百信银行等;第三种模式,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从事金融业务。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网络借贷,利用数据技术为出借人和借款人服务。

  防范化解新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的结合,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风险。比如,一些机构假借普惠金融名义,依靠技术手段从事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为防范化解相关风险,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目前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互联网金融无序发展、创新跑偏,风险不断上升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净化,一些互联网金融业态正在有序调整,逐步规范。

  “下一步,专项整治工作将深入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完善法律法规框架,创新监管方法,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施穿透式监管,建立互联网金融的行为监管体系、审慎监管体系和市场准入体系,引导其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说。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添表示,未来将采取更有力的防控金融风险措施,平衡好普惠金融发展创新与风险的关系。把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风险排查,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和不利因素。

  加强消费者教育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就是要让更多的社会公众能够享受到现代金融带来的便利,但金融消费者普遍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庆平认为,消费者一贯低估某些风险和高估他人对未来事件的过高保障,并存在高估金融经营和过度信任权威人士的意见和倾向。认知的偏差加重了金融消费者在信息与专业知识方面的劣势。

  在他看来,解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最重要的理念和战略举措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深入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

  如何进一步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通过规范统一的信息披露、合同登记、风险提示等手段,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全流程的透明度,落实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强调‘卖者有责’。”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要以低收入人群、农民等金融服务中的弱势群体为重点,分类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和精准教育,提高消费者数字金融素养,引导树立“买者自负”的投资理念。

  此外,业内专家建议,发挥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中,要开展教育和保护工作。在具体的金融活动之中,金融机构紧密结合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知识宣传和教育,让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能够切身体验和收获金融教育的成果。(经济日报记者 钱箐旎)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