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杨德龙
责编:赵泽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31期)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高瞻远瞩地对未来几年中国的金融行业工作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之后,“一行三会”很快召开扩大会议。在这次扩大会议上,证监会提出,要更加注重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强化和完善退市制度,进一步疏通和规范各类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在7月24日至25日全国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年中监管工作座谈会上,证监会再次表示,要完善退市制度,加大退市力度,充分发挥好资本市场的功能。
完善退市制度被重点提出和关注,在以往并不多见。
全国金融会议对股市有了更高定位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处于转型重点时期,如何降低资金成本成为影响企业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企业传统的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也就是说主要依靠间接融资发展,直接融资占比向来较低。近年来,部分企业开始发行股票、债券直接融资的比例不断提高,可以预见,将来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将是金融发展的必然。因为,金融的存在就是要为实体经济提供足够的支持,如若不然,金融市场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企业大多依靠发行债券、股票进行融资发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欧美等经济体的股市、债市等资本市场能够长期保持活力。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前提就是拥有一个良好的、繁荣发展的资本市场。如果A股市场长期低迷不振,那么企业的股票就难以顺利发行,即使能发行也融不到充足的资金;如果债市比较低迷,则债券发行也十分困难,何谈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呢?所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其实是在对股市、债市定位较高的基础上提出的。
完善退市制度促进股市良性发展
A股市场要想长远发展不是通过停止发股票,而应该形成良好公平的交易制度,打击内幕交易和欺诈发行等违法行为。只有通过打击这些违法行为,将其驱逐出市场,普通投资者才会有赚钱的机会。只有公平的交易环境,才会促进良性竞争发展。近半年退市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退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让那些内幕交易、欺诈上市及业绩连年亏损没有扭转希望的公司退市,可以使一些正当竞争、有发展潜力的公司留在股市,通过优胜劣汰来促进股市长远发展。
有100多年发展历史的美国股市,截至目前,上市公司的数量并不算多。在过去15年里,美国上市公司数量从顶峰时期的7459家降至3831家,虽然总市值在扩大,但上市公司的数量却与20世纪70年代相近,现在美国市场与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大体一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股市每年退市和上市的数量差不多,甚至退市公司数量更多。在输入新鲜血液的同时,淘汰业绩较差的公司,从而把有长期竞争力的公司留在股市。
A股过去有“炒差、炒新、炒小”的习惯,这是源于一些ST类股票有可能会被借壳上市,甚至一些没有资产的公司可以通过“卖壳”赚得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这一点是十分不合理的,一方面会滋生内幕交易,知道消息的人提前埋伏在壳公司,等到借壳上市以后股价上涨10倍甚至百倍以上,从而赚得在高位接盘的中小散户的钱;另一方面也会让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变得十分不健康,他们不去研究公司的基本面,不去研究公司的实际价值,而是去赌这个公司能不能借壳上市,或者通过打听消息炒作ST类股票。这样会导致价值投资很难在市场上风行起来,现在通过让这些绩差公司直接退市,使得“借壳上市”难度增大,根据最新监管要求,“借壳上市”实行等同于IPO的严格条件。投资者将会认识到炒绩差股可能血本无归,有可能炒到退市股,从而促使大家买入价值股。
选择蓝筹股,远离小盘股、绩差股
在经历股灾后,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监管层都会去选择买有业绩有价值的股票。只有有业绩的股票才能成为投资的常青树,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可能没有及时纠正这种观念,仍然选择买绩差股,这样很可能会吃大亏。
退市制度还会进一步加强,绩差股连续3年亏损会直接退市,买绩差股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现在的市场和以往的市场已经不一样了,A股正在走向规范化、成熟化。大家要认识到,价值投资不会只是阶段性的特征,而是会成为未来主导的投资理念,价值股会享受估值的溢价,而绩差股则可能会折价。这一轮的慢牛就是蓝筹股的慢牛,而很多小盘股还会继续下跌。
最近外资纷纷看好A股,高盛甚至指出A股从过去的“可以买”变为了现今的“必须买”。高盛的判断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是6月20日A股首批222只大盘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到明年5月,一些盯住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基金要被动地配A股,所以必须买;另一方面是A股目前整体估值较低,特别是沪深300的市盈率只有14倍,和恒生指数一样是全球最便宜的指数,所以必须买。摩根士丹利等其他投行也表示对A股看好,认为以后国外全球投资的基金经理多多少少要配置一些A股。
这说明,在严格监管之下,A股交易行为逐渐回归本源,以完善退市制度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深入推进,进一步优化了A股的投资环境,增加了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迈出了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作者系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