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区块链技术能否触发普惠金融革命

2017年08月05日 07:21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张光源 刘相波

  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速度明显在加快,这其中除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外,更重要一点是诸多普惠金融的项目模式正借力新技术实现了商业的可持续性,让金融服务的供需双方都能分享到发展普惠金融的红利。于是新技术带来的“潜在生产力”逐渐成为发展普惠金融的一把“金钥匙”,而以去中心化、去信任、匿名、透明、不可篡改等为特征的区块链技术自然也成为热议的焦点。特别是去年杭州G20峰会后,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的兴起,让人们开始畅想:区块链技术是否会触发普惠金融的革命?

  一直以来,如何以更低廉的成本、更便捷的方式为更广泛的群体提供平等有效的金融服务,是发展普惠金融的根本宗旨。区块链技术的特质似乎能较好与普惠金融发展需求相吻合。事实上,展望未来,应该乐观地看到区块链技术将会给发展普惠金融带来的巨大革新。

  第一是解决信任问题。制约普惠金融发展一个关键因素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以商业贷款为例,一方面是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质押物或交易信息,金融机构难以甄别还款来源而将其置于金融服务门槛之外;另一方面是现有技术条件下,金融机构难以监控贷款流向,无法对贷款项目进行动态的风险评估。区块链技术可以提供一套全民共享的分布式记账簿,将完整记录个人、企业日常交易数据等信息,大大提高了透明度。进一步而言,通过共识协议和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形式,将原本更多依赖个人信用实现的商业条款(例如贷款合约中约定的资金用途)直接以数字密码形式进行自动执行,这实质上是利用技术维护了契约精神,健全了全社会的信用机制。

  第二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制约普惠金融发展另一个瓶颈是交易成本过高和交易效率低下。尽管借助现有的互联网技术,金融服务得以逐步延伸至偏远地区或低收入人群,但离实现“平等有效”的目标还有差距。以近年来国际上非常关注的跨境侨汇服务为例, SWIFT为代表的高额“电讯费”和动辄24个小时以上的延时问题,无疑大大限制了普惠金融理念的推广,世界银行就曾指出“如果汇款的手续费降低5个百分点,那么发展中国家每年将节省超过160亿美元” 。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跨境转账体系中间代理层级过多、基础设施成本较高以及信息不透明等。区块链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支付系统,其去中心化、基于密钥的货币交易模式,有助于客户实现无需中间权威仲裁的点对点交互,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汇款的速度,这无疑将彻底改变现有格局。

  第三是奠定分享经济基础,构建智能普惠金融生态环境。我们都知道,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金融领域,在物联网、供应链及诸多非金融行业同样有着巨大潜力。如果说普惠金融是一张覆盖更广泛群体的网络,那么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有可能将这张网张得更大、织得更密,连接其他行业的网络,形成人与人、物与人、人与物的大联通和大共享,最终构建一个智能普惠金融生态环境。未来的某一天,任何个体(包括中小企业)的身份识别、生产经营和社会互动等信息都将被区块链中的各节点准确记录,各种资源将借助区块链得以有效配置,真正的普惠金融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当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味地谈展望,给人多少有些不着边际的感觉,毕竟逐利的资本既要“赢在未来”,更需“活在当下”。因此从现阶段来看,更应聚焦区块链技术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的“落地”问题。

  首先要正视当前区块链技术自身的局限。目前唯一一个公认的较为成功的区块链项目就是比特币,但比特币价值并不稳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区块链技术发展的疑虑。笔者认为,高层次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至少在海量数字存储、高频数据处理、节点间容纳能力均衡三个方面对技术本身提出很高的要求,而现有区块链技术的完全“去中心化”结构只适用于比特币这类流量很低、每秒几笔的交易,技术与场景应用结合的鸿沟一时还难以逾越。此外,区块链技术往往被认为计算机极客群体的产物,技术中性潜在的负效应溢出也是容易发生的,造成技术运用过程中的风险问题爆发。

  其次要考虑现有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与区块链技术融合的难度。如果说区块链技术对普惠金融发展是颠覆性的,那么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即是不是要把现有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特别是金融基础设施、服务方式和监管手段全部推倒从来——这个替换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一方面,现在还难以准确量化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潜在经济效益,如果只是一张不可名状的“大饼”,恐怕鲜有人会“ALL IN”;另一方面,即使区块链技术在今后大范围应用,也不会“一夜建成罗马”,必然会和传统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共存一段时间,那么在此期间资源配置能力会不会因为两张“网”融合的问题出现倒退,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最后要探索金融机构、监管者等各方在区块链技术 “落地”过程中的角色作用。毋庸置疑,新的技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认可才能走向成熟。金融机构(包括新兴金融科技企业)作为普惠金融的供给端,要防止区块链技术与真实金融服务场景的脱节,可以先从个别试点入手,不盲目“贪大求全”。监管者既要鼓励创新,更要把握风险,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对传统商业模式(例如小额信贷)的冲击,要做好风险防范,从行业标准、法规制度上确保和新技术应用实现对接。与此同时,监管者还应加强新兴领域的金融消费教育,提高民众对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的认知素养。

  2015年底,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10年)》,将“改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促进金融资源均衡分布”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区块链技术,可能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助力中国普惠金融事业,乃至整个金融服务领域“换道超车”——到那一刻,也许再用“颠覆性”来形容就是实至名归了。

  (张光源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刘相波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