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企业发展扩张需有度 投资莫跟风谨防爆炒

2017年08月04日 07:1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张健

  MSCI剔除长期停牌公司监管层须下重手求根治

  据媒体报道,MSCI指数提供商警告称,已被纳入该指数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如果停牌过久,将面临被从指数中剔除的风险。MSCI亚太区研究主管谢征傧表示,中国股市是全球市场的一个“异类”,有太多股票停牌。他表示,MSCI指数的提供商正密切关注将于明年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222只大盘A股。“如果我们发现一家公司停牌过久,超过50天,我们将把它从指数中剔除,并且至少12个月内不会将其重新纳入指数中。”这一规则将仅适用于A股上市公司。对于来自其他股市的上市公司,在因为长期停牌而被剔除后,可以在恢复交易后即刻提交申请被重新纳入。

  随意停牌、长时间停牌已经成为A股市场上上市公司的“老毛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有259家公司仍处于停牌之中,其中有46家公司的连续停牌天数超过100个交易日,成为停牌“钉子户”,更是有4家公司已经连续停牌超过了300天,其中有三家为ST公司。对于停牌的原因,这些公司给出的理由往往是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而从公开信息来看,这些公司往往纷争不断。想卖也无法卖,购买这些股票的投资者真正处于被“套牢”的状态之中。长期无正当理由的停牌,已经成为A股市场的顽症,虽然监管部门表示要加强治理,但显然不是说一说就能解决的。设想一下,如规定停牌多少天(如100天)以自动退市论处,累计停牌多少天也意味着自动退市,大概就没有上市公司敢肆无忌惮地停牌了。

  资金断链体验店关停企业发展扩张需有度

  由于乐视资金链吃紧,对手机业务相关供应商形成长期欠款,手机和配件缺货,乐视线下体验店也大规模撤店和转型。而昔日与乐视合作成立生态体验店的LePar合伙人,也深陷其中,在大量投入之后盈利下滑甚至出现亏损。早在两年前,乐视给他们的承诺是:LePar有机会获得乐视相应金额的股权认购权利,并且乐视控股将与LePar分享5%的股权。7月30日,对于实体店面的现状,乐视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还在调整中。乐视店面第二阶段战略的转型方案正在完善阶段,目前还没有到对外公布的时候。” 随着乐视的资金链危机持续发酵,乐视手机线下体验店大部分已关门、撤店。曾经辉煌的几百家大大小小的乐视生态体验店,如今关停的关停、转型的转型,仍在开业的门店营业额也出现大幅下滑。

  乐视的败走麦城,是近期中国资本市场的大事。由于资金链吃紧,大批乐视的股权或资产被冻结,让公司的经营更为困难,资金链雪上加霜,众多的旗下公司将难以为继。分析乐视的败局,抛开复杂的不说,扩张过快、产业分布过散、管理较为混乱是不能忽视的原因。造汽车,造电视,造手机,无所不能;开发游戏,编制内容,无所不包;市场扩张到海内外,借债不惜大抵押,看似风光无限,实则虚弱无比。一旦哪个环节出问题,将发生不可逆的崩盘断链。乐视给企业的教训是,扩张要有度,成长要量力而行。乐视给投资者的教训是,不能轻信“技术创新”,不能盲目跟定“高科技”;在不能断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时,注重稳健成长的企业是较为保险的,在不能了解“多元化”的未来时,可以关注那些专注自己行业、做好主营业务的企业。

  收购大战眼花缭乱背后原因莫非“钱紧”?

  7月19日,万达以跳楼价大甩卖13个文旅项目、77个酒店物业,事件一出引发外界一片哗然。其实,77家酒店的接盘者——富力地产集团才真正让外界猜想不已。富力以199.06亿元收购万达旗下77家酒店,与7月10日万达与融创发布的收购消息大相径庭。此前消息为,融创将以631.7亿元的价格,收购万达旗下的13个文旅城以及76个酒店项目。其中,文旅城项目作价295.75亿元,酒店项目作价335.95亿元,且出售的酒店只有76家。7月19日,最终的情况是,富力与融创一起瓜分以上项目。最终,融创以438.44亿元收购万达13个文旅城项目91%的股权,而富力则以199.06亿元收购万达旗下酒店业务,比原先还多了一家,整整77家。

  几家大地产商的买卖,外人看不大明白。虽然不是黑白分明的游戏,但是普遍认为万达“低价出售”了若干项目,甚至有人说是“跳楼价”。如果真的如此,公平交易的市场规律上哪去了?如此众多的“好项目”低于市场价格大批出售,难道是万达老板昏了头?只能猜测,这些项目有可能并非无懈可击,而是有难以弥补的短板;而其中较大的可能是,项目本身债务较重,不宜久留;或是由于公司盘子较大、总体债务缠身,急需变现某些项目以获取现金流。否则,如果真是好项目,好好经营就是了,何必出售?真的出售,也不必“低价”。从市场的反应看,富力的接盘也并未成利好。据报道,交易发生后,富力地产被评级机构惠誉列入负面观察。在二级市场上,富力地产港股在宣布资产收购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就高开低走,曾连续三个交易日收跌。至于长远的收购效益,还需日后的经营说话。

  昔日股王市值缩八成投资莫跟风谨防爆炒

  7月21日,全通教育披露,公司控股股东陈炽昌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东林小雅,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通知书》,根据相关规定,证监会决定对二人进行立案调查。两年前,全通教育还是A股市场风风光光的“股王”,公司股价在2015年5月13日,达到了467.57元/股,总市值达454.48亿元,超越教育巨头新东方。仅仅两年的时间,全通教育的市值缩水近379亿元,如今总市值仅75.1亿元,已缩水83%。到笔者发稿时,全通教育股票每股价格仅为12.64元。2017年3月,全通教育宣布第二次重组失败,而此前,陈炽昌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东林小雅先后减持套现2.68亿元。

  全通教育的大起大落,真是一个活生生的“炒作升天”案例。数据显示,全通教育2014年、2015年、2016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3亿元、4.39亿元、9.7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45亿元、1.16亿元、1.43亿元。7月14日,全通教育发布2017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4亿元至4.88亿元,预计亏损1300万元至1800万元。这样一个业绩平平、近来甚至亏损的小公司,怎么就能成为股价过400元、市值超400亿元的上市公司“明星”?只是因为贴上在线教育的标签,业内无名气、无业绩的公司,市值竟然大大超过老牌教育机构新东方,我们是该说资本市场神奇,还是该说投资者糊涂?看看全通教育的市值顶峰时间,就不难明白:2015年5月,正是股市疯涨无度、股价大崩盘的前夕,一个好消息、好概念,就被无数投资者追捧,连“高处不胜寒”也不记得了。所谓“上涨时莫贪婪”,“下跌时莫恐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