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保险资管机构掘金第三方业务

2016年10月18日 07:34    来源: 中国证券报    

  近两年来, 保险 资金在资本市场上表现活跃,其背后除了行业负债端持续增长的总保费收入为资产端“供血”之外,还有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的第三方业务“活水”。在第三方委托管理资金的份额逐渐做大同时,业务涵盖领域齐全、投资风格稳健等优势成为保险资管机构叩门“大资管”的利器。

  与此同时,厌恶风险的保险资管在风控团队和信评机制的建设上都投入了大量精力。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层近期对保险资管相关业务进行规范,有助于保险资管公司更加专注于发挥自身优势,平衡好产品的风险收益特性,为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第三方业务规模大增

  虽然保险资金在投资上谨慎求稳,但保险资管在发展上却不避讳兼收并蓄。中国证券报记者通过走访保险资管人士了解到,目前,保险资管机构第三方业务的比例明显较以往有所提升,第三方资金的管理费收入超过母公司(集团)险资管理费收入的情况已经不是个例,多家资管公司第三方资金的管理规模更是超过千亿。

  保险资管产品的实力也在快速发展。从数据上看,保险资管产品正迎来突破,注册规模年内再创新高。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显示,2016年9月,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共注册各类资产管理产品17项,合计注册规模602亿元。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冠莹表示,从统计数据看,保险资管产品注册制推行以来,行业新 增发行的产品占到了总量的80%,为推进第三方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了渠道。

  在争取更大的受托资产蛋糕过程中,保险资管已明显感到压力。民生通惠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庄粤珉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银行 委外业务一直是各类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之一,券商、基金在这一领域具有传统优势。后来加入的保险资管机构的优势在于,一方面,保险资金主要配置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其资金属性与银行资金天然吻合;另一方面,保险资金有刚性负债,所以投资以安全为第一要素。虽然保险资管对外报出的资产投资收益率通常比基金和券商低,在争取银行委外业务时可能遇到困难,但在安全性方面底气十足。

  李冠莹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大资管”时代,保险资管公司需要与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进行竞争,“市场上会游泳的机构才是好机构”。而保险资管优势明显,具有跨市场、跨周期、跨品种的全方位资产配置能力,所管理的大部分资金是久期长、规模大的险资,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固定收益投资、风险控制和信评管理等领域具有成熟的经验,另外还具有基于保险上下游产业链拓展出来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可以通过资产管理带动人寿保险、财险、企业年金、金融租赁、养老和健康产业投资等领域的协同发展,能够为第三方客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业务选择。

  积极防控风险

  在保险资管摩拳擦掌寻求市场机会的同时,防控潜在风险越发成为保险资管机构需要谨慎应对的课题。保险资管人士表示,保险资管极端厌恶风险,所以在风控团队和信评机制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以防止各类业务风险。在第三方委外业务竞争中,保险资管机构持有这样的谨慎态度,可能在产品收益率上会存在一定的竞争劣势,但坚持相对严格评级标准的原则仍未被放弃。

  政策在为保险资管开拓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规范性要求。此前,监管部门要求各保险资管公司清理规范银行存款等通道类业务,以加强受托投资管理,防范资金运用风险。另外,保监会为规范市场行为,强化风险管控,发文对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进行规范。

  庄粤珉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早期,通道类业务支撑了保险资管机构的发展。一般来说,基础设施和不动产债权计划等项目的储备得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所以通道类业务在公司的第三方业务起步阶段贡献了一大部分收入来源。“监管规范清理通道业务,是考虑到该类业务存在较大的风险。从已有经验来看,其中的风险点主要在于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这类风险可以从几个方面控制:首先要核实业务的真实性,要从不同的渠道去核实;第二,确保每个经办人员的真实性;另外,要保证开户的真实性和存单的真实性。”

  庄粤珉表示,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类似于券商和基金的专户和集合产品,投资范畴涵盖固收、权益等类别资产。因为保险资管发行的产品主要面向机构,并没有放开对个人的销售,且有其他的一些限制,所以规模其实并不是很大。监管的收紧,对个别保险资管机构的业务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对整个行业来说影响有限。

  李冠莹表示,与基金、证券产品的“标准类”设计结构不同,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设计中可以加入一定的非标资产。这样的组合设计,相当于为产品增加了一个“安全垫”,可以保证一定比例的收益。监管政策对嵌套性质的产品进行规范,短期看,会对保险资管公司的部分业务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期看,保险资管产品的发展将更加规范,保险资管公司也将更加专注于发挥自身优势,平衡好产品的风险收益特性,为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如果嵌套性质的产品过多,产品结构就过于复杂,透明度会有所降低,产品风险识别和管理难度随之显著提升,将影响监管的效率。”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