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诗钰
“中概股回归是一只带刺的玫瑰,其回归的路上,可能遇到政策上的艰难险阻,以及因股权变更、业务重组衍生的一系列法律、财务和税务问题。因此,并不是所有中概股都能成功回归,究竟应采用何种回归方式仍值得探讨。”诺亚财富分析师殷悦焓表示。
中概股回归国内市场是今年的一大热门话题。有关专家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实际上,对于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企业来说,从表面上可能会获得一定的海外影响力,有利于企业海外的拓展能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其上市压力远大于内地市场。由此可见,一旦国内对中概股回归的政策有所宽松,其回归的意愿还是相当强烈的。
中概股回归的渠道是多样化的,联讯证券分析师付立春表示,一方面,部分中概股市值庞大,若整体IPO登陆A股市场,市场恐难以直接承受和消化,对中概股而言所需时间成本非常高;若采取分拆上市的方式登陆A股市场则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借壳监管新规的影响下,中概股借壳获批的难度和操作的复杂程度都增大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新三板为中概股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便捷的渠道。另一方面,中概股子公司的挂牌打开了新三板市场发展的新空间,有望成为激活新三板市场的重要元素,形成“鲶鱼效应”。
“总的来说,三个因素可以提升中概股回归的成功率。一是在美估值低,一方面便于境外主体退市私有化,另一方面也为回归后获利提供更大的可能性。二是股权集中,大股东掌握绝对控制权。这样可以减少私有化过程中的风险,提高执行效率。三是回归标的在国内具有稀缺性。尽管目前国内估值普遍高于海外市场,但回归时也要考虑国内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以保证回归后能够获益。”殷悦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