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美年健康营收暴增 借力高科技品牌溢价是主因

2016年06月07日 07:14    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袁 元

  日前出炉的美年健康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1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63.25%;其中,医疗器械服务行业尤为引人注目: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32.73%,凸显高速增长态势。

  经过十一年的业务积累和多次大手笔并购之后,美年大健康如今已经成为国内专业体检行业的著名品牌企业,体检分院达到200多家,盈利能力在专业体检行业排名第一。

  一季度营收增加近五成

  美年一季度营收之所以较去年增加近五成,主要归功于:居民健康意识的加强;公司服务规模的扩大和能力的提升;公司品牌效应开始显现;多元化的体检服务促进营业收入增加。海通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余文心称,“财报中管理费用率的下降表明公司随着规模的扩大,经营效率逐季提升,规模效应越加显著。”

  在资产并购的进展上,现在美年健康对慈铭体检的并购顺利,并已逐步将慈铭体检的健康检查、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维护等工作纳入整体规划中。2016年慈铭体检的发展将更具想象空间——今年一季度,慈铭体检业绩同比大幅增长,预计全年将保持业绩高速增长的态势,再一次证明了美年大健康的同业整合能力。

  目前国内体检行业排名前三的体检公司分别是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和慈铭体检,美年与慈铭完成整合之后,两家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协同及规模效应,“1+1大于2”的整合效果极为显著,对专业体检领域服务范围及服务质量的提升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了,对于投资美年健康的投资者来说,股东价值的提升也是难以估量的,尤其是近期虽然股指低迷但是大健康概念股却是一枝独秀。

  随着国人健康意识的逐年提高,传统体检产业也面临着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变,也就是说,供给侧改革同样也会反映在体检产业上。在其他体检机构还在低端市场价格血拼时,美年大健康根据国内体检产业发展趋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厉行构建高端体检、构建多元化体检的经营思路。

  为此,2015年美年大健康强势推出了“3650”体检产品。“3650”体检套餐是美年大健康有史以来推广力度最大的一个高端体检项目。在这个项目中,美年大健康除了引进了西门子、东芝、飞利浦、GE等国际一线品牌的体检设备外,还引入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安翰胶囊胃镜体检设备,现拥有胶囊胃镜、MR、CT、DR、彩超、生化等大型设备1000余台。借助3650高端体检产品,美年大健康的盈利率大幅提升。

  个性化高端市场判断准确

  由于对个性化的高端体检市场的判断准确,消费者十分“买账”。某公司高管周女士,从《新闻联播》上了解到2016年国内体检市场出现了胶囊胃镜技术,随水吞服一粒胶囊胃镜,就可完成检查,整个过程不超过15分钟,而且全程无传统胃镜的不适感,检查结果也与传统胃镜高度一致。这让周女士这个“谈胃镜色变”的准患者立刻行动起来,接受了胶囊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在体检市场上一直是“盲区”。人们对胃健康有需求,胃镜是检查胃病的金标准,但人们无法克服胃镜恐惧心理,体检机构无法克服专业医生资源不足的问题。安翰胶囊胃镜恰恰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一是吞胶囊做检查病人无痛苦,二是胶囊胃镜检查设备的操作培训短期即可完成。换句话说,有了这小小胶囊,美年大健康可以在每家门店为客人做胃镜检查。

  美年大健康先于业界率先引进胶囊胃镜,传递出整个体检行业服务标准的转化信号:高新科技的引入、消费者感受的提升,将成为体检行业新标准。

  在软件实力上,依托上市带来的品牌价值提升,国人对于去美年体检的信心大涨。如今,美年大健康已拥有超过200家专业体检及医疗服务中心,全纬度覆盖全国29省、直辖市、自治区,辐射70多个主要城市。拥有10000余位由院士、教授、主任、医师、健康顾问专家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合作机构达到350余家,年服务人次将达到1000万。

  美年健康董事长俞熔向记者阐述了美年未来的战略,“我们的核心战略有两个闭环,第一个闭环是以体检平台为核心,从专业检查延伸到个体预防和精准治疗,加上保险和金融平台形成闭环;第二个平台是创新孵化平台,将顶尖的生物医疗技术在庞大的健康大数据平台上高速孵化。这两个闭环不断的强大,形成一个基于强大体检生态的医疗产业创新体系”。

  “每年中国有一亿人需要做胃镜检查,需要精准了解胃部健康情况,胶囊胃镜的普及势不可挡,谁抓住了先机,谁就能制定行业新标准。美年大健康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对消费人群的准确把握,让我们走到一起,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美年大健康的重要合作伙伴,安翰胶囊胃镜设备供应方安翰公司董事长吉朋松说,“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疾病预防上升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高科技精准医疗是未来体检的必然趋势,让每个国人都健康,是安翰和美年大健康的合作初衷”。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