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基金分食银行委外蛋糕 私募谨慎接单

2016年05月30日 07:45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严言

柏可林 摄

  在股债双杀、传统公募业务举步维艰的背景下,银行委外投资被很多基金公司视为源头活水,成为各公司竞争的焦点,并有可能因此改变中国基金业格局。在此过程中,银行系基金公司与一些投资管理能力较强的基金公司或成为大赢家。

     

  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荒”仍在持续,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随着2016年理财收益率进一步下滑,高收益资产的减少,银行理财资金纷纷寻找新的投资出路,以满足客户对于相对高投资回报的诉求。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资金委托外部投资(以下简称“银行委外”)获得迅猛发展,委外资金规模或已超过2万亿。其中,作为综合型资产管理机构,基金公司成为银行资金委托管理的重点机构之一。

  银行委外投资,就是银行将自营资金或理财资金委托给基金、券商、信托和私募等公司投资的新模式。也有部分委外业务以投资顾问方式操作。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在公募基金规模尤其是权益类资产大缩水的一季度,委外“潜伏”最多的基金公司及子公司专户和券商资管,规模却增长了4万亿元,专户业务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4.34万亿元。

  好买基金研究员高飞认为,委外资金最近有所增加,主要还是资产荒的原因。“整体无风险收益率下降,银行、信托、保险等有大量需求寻找替代产品,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据了解,目前参与委外资金的私募多为规模较大、业绩稳定的知名私募。“委外资金投向私募不会占很大比重。委外资金做尽职调查时,要求以公募基金为标准,大部分私募达不到标准。而且,很多城商行尝试委外业务时,自身经验不足,也会选择与公募基金合作。”高飞表示。

  委外投资因何兴起

  银行委外投资兴起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2013年央行公布《关于2013年金融机构统计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金融机构所有表内理财产品均纳入结构性存款统计,随后银监会要求银行加强对影子银行的分类管理,对存量资金池类理财产品无论保本非保本,均视为表内理财产品,并入存款统计。

  二是根据银监会2013年3月出台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1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及2014年7月银监会印发的《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35号文”)等,都明确不得开展资金池业务,其中35号文更明确要求对于投资者的每一笔资金,银行都要有严格而明确的投资标的。

  智信资管的研究显示,该业务在2008-2009年起步于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资管业务相对领先的大行,而中小型银行广泛涉足则是在2014-2015年。过去两年多时间,委外业务得以大规模发展。

  申万宏源证券基于与银行有委外业务合作的主要资管机构的数据测算,银行委外规模约为14.3万亿元。而根据信托、券商资管、基金专户以及保险资管规模计算,各渠道投向债券的规模为4.75万亿元。其中,委外资金中投向债券的规模为2.01万亿元。

  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公募规模7.77万亿元,相比去年底缩水7.39%,但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规模为14.34万亿元,相比去年底增加12.65%。同期,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和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相比去年底分别增加15.48%和12.43%。

  由数据可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专户、证券公司以及私募基金的资产规模增长比例均超过10%。业内人士认为,银行委外资金扩张是这些机构规模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位城商行人士介绍,过去半年“银行委外”需求激增,源于去年下半年股市震荡加剧,投资者风险偏好大幅下降,大量资金回流银行寻求安全收益,银行普遍面临“钱太多”和“资产荒”的难题,于是越来越多的银行将理财资金和自营资金委托给外部机构管理,代替原本的非标资产,以追求多元化资产配置和相对较高的收益。其中,银行委外资金流向以债市为主。

  “银行委外投资主要去向还是债市。对银行来说,资金安全和稳定的收益一直是首要目标,而债市风险相对可控,是银行资金的主要去向。”一家股份制银行资管部人士介绍,委外业务源于近年来城商行、农商行的理财、自营资金规模的加速增长,但由于这些银行自身投资团队成长无法匹配,委托投资就成为一条重要的资产配置渠道。

  准入门槛高

  券商资管业务主要分为集合理财计划、定向资管计划和专项资管计划,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整个行业的这三类资产管理规模分别为17766.22亿元、116191.53亿元和2041.89亿元,定向资管计划仍然是占比最大的一类,占总体资产管理规模的85.44%。而与去年底的数据相比,这三类资产管理规模分别增长14.07%、14.38%和13.83%。相比同期公募基金总体规模从8.4万亿元降至7.77万亿元的凄凉局面,券商资管的增长可谓成绩亮丽,集合计划和定向资管计划产品数量分别增加107只和918只。

  业内人士认为,一季度股票市场强势震荡,加上债券风险频发,一些银行、保险的委外资金逐渐借助产品形式入市,而委外资金潜伏最多的两个地方就是基金公司及子公司专户和券商资管。以目前的金融市场环境来看,“资产荒”仍在持续,银行、保险等机构资金量庞大,为达到预期收益率,只能委托券商、基金等机构来打理部分资金。这部分委外资金量非常大,对资管业务规模增长的贡献度也将非常显著。

  “大银行对委托投资机构(投资顾问)的筛选非常专业,会根据公司平台、资产管理规模、投资团队、中长期业绩、投资风格、决策机制、风控水平等筛选出一份白名单。”广发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张芊介绍,进行委外投资的银行会按照不同分项指标对机构进行打分,并确定投资顾问白名单。

  从银行精选机构的指标看,银行选择将资金委托给投资顾问,主要看中的是管理机构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和资产管理实力。而基金管理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从单纯公募基金业务发展为综合资产管理机构,具有多元化的投资管理能力,因而成为银行委托投资的主流机构之一。

  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介绍,银行理财资金的性质决定了委托资金追求稳健收益,投资方向以债券、货币、打新、分级A等固定收益策略为主。因此,银行委托外部机构进行投资时,固定收益的投资管理能力是银行关注的重点。

  “机构不仅看收益率,也强调风险收益比。他们更关心的是收益是以承受多少风险为代价去获得的。”张芊介绍,银行资金招标时,他们会关注基金管理人的投资风格、风险控制等。其中,委托资金会非常仔细地衡量机构如何获取收益,究竟是通过持有低评级债券、加大信用风险的暴露来获得高收益,还是严格控制信用风险、但辅以资产配置轮动来实现。在上述这两种收益来源中,机构往往倾向于选择承担风险较小的团队。

  私募谨慎接单

  公募基金的发行处于冰河纪,市场持续震荡,以权益类产品见长的私募产品发行更加困难,委外资金无疑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从早期的阳光私募通过私人银行或银行的财富部门通道发售产品,到银行资金参与私募的结构化产品,私募与银行间的合作早已有之。不过,银行将资金委托给私募管理,却是近几年的事情。

  据记者了解,一些知名私募较早就拿到这笔资金,其体量随着合作时间的积累逐渐放大。上海一家排名前列的大型私募负责人透露,资金多时可达三四十亿,而另几家知名私募拿到的委外资金体量也有十亿左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私募想要从委外渠道分得一杯羹,不仅程序繁杂,私募的收成却不一定能增加。“与一般产品相同,私募拿到委外资金后发行产品,在创造收益之后,会提取固定的管理费,还有业绩提成等。但目前稳健型的产品受到偏爱,所以业绩报酬比通常的权益类产品低很多。”

  对于私募机构而言,尽管银行委外资金是香饽饽,但门槛并不低。同时,银行在后续管理上也会提出要求。“我们会在一些节点对仓位提出要求,比如市场趋势不好,必须降低仓位;此外,还会要求私募进行跟投。”一位相关人士透露。

  此外,业内人士透露,已有私募开始主动控制受委托资金规模。“行情持续低迷,现在最重要的是控制风险。有些委外机构的条件限制很多,这样会影响到策略的实施。如果达不到约定收益还会影响我们的信誉,所以需要谨慎一些。”一家大型私募内部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