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商业银行逐鹿消费金融风险管控成获胜关键

2016年05月25日 08:17    来源: 金融投资报     吉雪娇

  从工行“融E购”、广发银行“E秒贷”、再到招商银行OTO消费贷“轻”模式……在被认为是国内金融业下一个风口的消费金融领地,商业银行们正在持续耕耘,试图进一步分羹。

  不过,在分析人士看来,目前银行系消费贷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其中,个人信用历史记录的共享和价值挖掘不足,为消费金融业务的大规模开展制造了一定的阻碍。“对于银行而言,面临这些挑战,更需要提高风险意识,识别主要风险点,主动应对挑战,化困难为机遇,创造先发优势。”

  银行创新产品逐鹿消费金融

  2015年消费金融风生水起,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电商等纷纷涉足。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片公认的“蓝海”其实并非 “鲜货”。

  事实上,我国的消费金融公司概念,最早出现在2009年,至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之后,消费金融政策限制破冰。2015年7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由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更加加速了消费金融产品的诞生。

  截至目前,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布局可谓“百花齐放”,如工商银行打造“融e购”、广发银行推出“E秒贷”、招商银行OTO消费贷“轻”模式等,都已在市场中取得了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口碑。

  其中,工商银行的“融e购”平台业务范围广泛。据悉,其业务领域涵盖B2C、B2B和B2G(企业与政府采购电商平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涵盖日常消费品、金融产品、地产、旅游、汽车、交易、集中采购等领域。在2015年期间,“融e购”平台全年累计实现交易额超过8000亿元,注册客户超过3000万户。

  而基于对消费金融的期待,去年6月,工行更是在其银行卡原有业务基础之上,挂牌成立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作为贷款方,工行可动态掌控客户的资金流向、交易行为和资产变动情况,确保个人信用消费贷款风险可控且真正用于消费领域。

  可以看到的是,不同于传统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产品的“一大三高”(即贷款规模大、贷款额度高、客户收入高、一般用途贷款占比高),面对互联网巨头对于消费金融的虎视眈眈,已有愈来愈多的银行在试图加速布局“场景化”消费金融。

  从其对于支付方式变革的“试水”中,也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3月,以后工行、农行、建行、招行等19家银行宣布将支持ApplePay;而工行、建行、中信、光大银行等9家银行可支持SamsungPay。而了获得加速获取消费场景资源,不少银行更是另辟蹊径选择与第三方公司进行合作,试图构建场景金融合作链条。

  金融消费者存在潜在风险

  银行们对于消费金融的热情不难理解。长江证券研报认为,消费金融行业拥有非常大的具备弹性的市场空间,其预计2020年居民消费支出为43万亿元,消费金融行业每提高居民负债消费比(消费贷款/居民消费支出)1个百分点,即有数千亿元市场。而根据中泰证券等机构的预测,消费金融的市场空间量级可达十万亿元级别。

  不过,在分析人士看来,要想吃好消费金融这块诱人的蛋糕,商业银行还需要更多一些努力。“当前银行消费贷款在规模及效益方面亟需应对多个挑战。” 北京银联信银行业观察家钟加勇指出,其中之一,就是消费贷款客户结构的变化滞后于社会消费结构变化,网购、快递、电子商务等极大刺激了消费,而银行消费贷款的业务种类及客户分布变化缓慢。

  而另一方面,金融消费者潜在的风险挑战同样存在。钟加勇认为,目前在金融法律制度建设层面,我国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尚不够完善。个人信用历史记录的共享和价值挖掘不足,也为消费金融业务的大规模开展制造了一定的阻碍。而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从信贷风险管控的角度来看,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将面临机构性调整和信用危机的挑战。“风险管控是消费金融业务可持续性发展的重点,体现出公司进行差异化竞争并且取胜的核心能力。” 钟加勇说道,以征信为例,在建立了全社会个人征信系统和完备的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