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委外投资几乎成了大资管市场最热的话题。
自3月以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多位资管人士,他们无一例外表示,委外投资是银行理财进行“专业化”投资的必然选择。不过,委外投资过程中,不管是银行,还是投资顾问,还是管理人机构,都有自己的“烦恼”。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家金融机构了解,整体而言,委外规模增速有所下降,不过大小型机构出现委外策略分化。大型机构近期有意控制委外规模;相对而言,小型机构的业务扩张更为激进。
委外减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受债市风险暴露的影响,不过内在因素在于,银行逐渐开始对粗放式委外进行反思。怎么筛选管理人和投顾,如何保障投后管理,银行还需要思考,同时练好大类资产配置的“内功”。
“疯狂”委外降温
所谓“委外”,顾名思义委托外部机构管理人进行投资。银行作为市场中的大“金主”,同时由于自身专业投资能力或人员配备有限,会在特定领域选择更加专业的机构,委托他们进行投资,并对超额收益分成。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近几个月来,不管是银行,还是大型投资机构,包括大型券商、券商资管和基金公司,都在有意控制委外规模。相对而言,小型机构争抢中小银行业务的竞争,更加激烈。
民生银行 在最近一次券商调研中表示,目前新增的委外业务已经叫停,规模不到500亿元,占比不到理财总规模的5%,且短期内不会新增。另外一家股份行资管人士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所有债券委外回收。“因为今年不看好交易性机会,所以我们还是以配置为主,交易很少。”该人士表示。
一家大型券商资管固收部人士也透露,今年计划压缩管理规模增长。“刚好债市调整了一大波,规模稳住就行。”
另外,有华东地区券商资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体而言,今年银行委外规模增长或低于去年底预期。另外,一个明显趋势是,分级产品减少,平层产品增多。
某东北地区城商行资管人士表示,截至目前,其委外资产规模占理财规模不到8%,由于委外规模保持不变,占比较4月初还有所下降。委外投资中,债券占比约80%,其余为权益类。该行计划到年末委外规模突破100亿元,占比达到25%左右。
另某股份行资管人士透露,目前债券委外投资规模占债券总投资的12%左右。该股份行资管人士透露,尽管今年计划委外规模翻一倍以上,但目前出于谨慎原因,还没有放款。
华夏银行 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李岷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就曾判断,“资产荒”的环境催生银行委外业务不断升温,但是真正经过业绩评价后,一些投顾会被淘汰,委外热度将降温,预计银行资管委外业务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增长点也将更多地向非固收类投资品转移。
委外是门技术活
委外降温,一个因素在于,随着银行理财主要投向——债券,违约风险不断暴露,银行资管开始反思粗放的委外模式。“闭着眼睛赚钱的时候过去了。”一名华东地区城商行资管人士坦言。
简单投资外包,在投资市场波动的背景下,无异于“裸泳者上岸”。
尤其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目前普遍的问题在于,自身没有做好大类资产配置的大策略。没有这个前提,更难论在大策略下,如何筛选小策略领域的优秀投顾,以及后续的投后追踪和管理。
平安银行 资产管理事业部副总裁郭新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曾指出,在进行委外投资时,银行首先要确定资产配置大策略,要结合市场环境确定重点委外策略和相应的资金分配。比如,固收投资方面包括利率债交易、信用债高信用、套息交易、可转债、高收益债、绝对收益等策略,权益投资包括蓝筹股、成长股、高股息、量化投资、PE投资等多种策略,每种策略所适应的市场环境不一样。
确定了配置策略后,才在每个策略领域选择最优秀的管理人,并在存续期内定期进行检视、考核、替换,一是防止风格漂移,确保贯彻策略和配置意图,二是确保选到好的管理人。
事实上,在投顾机构想尽办法获得银行资金青睐的同时,银行自己也充满“迷惑”。
“虽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委外机构鱼龙混杂,也有风险。如何评判委外机构是个问题,如果大家都去找这家委外机构,集中度过高,运作难度加大,也存在不确定因素。” 南京银行 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戴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曾表示。
前述东北某城商行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该行5家委外投顾,全部是券商。尽管该资管人士承认包括公募、私募基金在内的各类资管机构有其相对优势,不能一概而言,但目前缺少有效的判断体系,尤其是对私募机构。“我们现在还是看重规模。管理规模会倒逼机构在内部治理和人员配置上不断完善。”
其实,筛选和投后管理中的标准问题是一脉相承的。解决了从哪些指标和维度来筛选,也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投后管理看什么的问题。
不过, 浦发银行 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杨再斌在接受对话资管30人专访时表示,银行委外除了不能放松投后监控,也要注意考核周期和方式的合理,切忌越俎代庖,干涉管理人的具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