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A股离见底还有多远?

2016年05月18日 09:13    来源: 深圳商报     钟国斌

  深沪股市5月上旬连续下挫后,沪指已从3000点一线回落至2800点附近,当前市场短线资金进出频繁,中长线资金仍处于观望状态,两市交易量维持低位水平,时常出现上涨无量下跌放量窘境……深沪股市何处是底?何时见底?何种情况下见底?记者昨日就此采访了部分业内分析人士。

  多数业内人士表示,A股向下调整空间十分有限,极端状况才会破前低2638点,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二线蓝筹。

  底部在沪指2638或2500点附近

  “A股市场底或在沪指2500点一线。”平安证券首席分析师罗晓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轮调整沪指每过一段时间下一个台阶,而市场估值重心也在不断下移。预计未来两周沪指将在2800点至2900点构筑平台,尔后大盘可能会有最后一跌,沪指将再次考验前期低点支撑。或跌破沪指2638点低点,或在前期低点一线止跌回升。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对记者表示,A股市场大底1月27日已经探明,即沪指2638.30点。2月29日,深沪股市再度大跌时,沪指再次下探到2638.96点后回升,验证了2638点底部的有效性。

  哲灵广富总经理徐泽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沪指2638点或是本轮行情的底部,击穿2638点的条件已经不具备,起码2016年之内2638点不会跌破。他说,当前社会资金依然非常宽裕,这些资金要寻找资产配置出口,房市、债市去年底至4月都有过一波小牛行情;而大宗商品价格过度炒作,不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政策面不允许大宗商品大肆投机炒作;股市自去年6月调整至今,已有11个月的下跌时间,股指和个股跌幅都非常大,银行理财年收益率4%左右,而20倍市盈率蓝筹股不少,优质股对资金的吸引力大增。

  深圳新里程投资总监赖戌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A股底部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A股在沪指2638点探底成功,未来一周在2700点至2800点一线止跌回升;另一种情况是A股跌破沪指2638点,在2500点正负100点寻求支撑。

  6月或迎来反转机会

  罗晓鸣表示,目前A股市场处于调整末期,慢涨快跌或阴跌是市场主要特征,预计经过两周左右盘升至沪指2900点后,沪指可能会再下一个台阶至2600点附近,甚至不排除跌破2638点的可能,A股探明底部的时间最快6月末7月初,最晚可能会推迟到8月份。

  赖戌播表示,A股若是上述第一种情况,则大盘可能在未来一周内见底。若市场出现突发利空,导致蓝筹股破位下跌,沪指可能会考验2638点前期低位,时间可能会持续两到三周,预计最晚6月份A股将探明底部。

  徐泽林认为,A股目前是熊市末期,但一轮牛市刚刚过去,下一轮牛市不会马上到来。后市A股是结构性行情和机会,短期内股指难有趋势性行情。预计A股还会震荡筑底一段时间,但何时回调到前期低点附近不好判断。

  成交量是观察关键指标

  罗晓鸣表示,成交额是判断市场底部的主要依据,根据以往熊市末期成交额情况,熊市末期成交额相当于峰值十分之一,是市场见底的一个重要标志,去年深沪股市成交额峰值约2.4万亿元,目前两市成交额维持在3500亿左右(昨日成交4300亿元),最低两市成交额约3041亿元,若两市成交额3000亿元成为常态,就有望进一步回落至2500亿元附近,便意味着大盘已经基本见底了。从目前两市成交额数据看,A股市场仍未见底。市盈率指标也是判断大盘见底的重要标志,沪深300目前10倍市盈率,是大盘见底的特征(此前约10倍市盈率见底),但底部往往是多个因素佐证的结果,如果沪深300再下跌10%,即9倍市盈率见底也有可能。再从技术形态看,沪指再度探底也是构筑双底形态,不破前期低点或跌破前期低点,都对市场见底影响不大。综合来看,A股估值等部分指标已经见底,但两市成交额指标尚未见底。

  李大霄表示,A股见底有以下几个指标:成交额、市盈率、市净率、股息率等,目前两市成交额3000多亿元,较峰值时两万多亿元大幅萎缩;主板市场市盈率处于历史低位,是全球资本市场的估值洼地;蓝筹股大面积破净,股息率约3.89%……上述几个指标均表明,A股市场已经见底。从宏观经济面看,GDP增速6.5%、货币政策宽松、注册制改革推进放缓、证金公司不退出、养老金、外资等长线资金入市、大宗商品价格回升、A股纳入明晟指数、深港通推出……良好的经济面预期和政策预期,足以催生新一轮蓝筹牛市。

  徐泽林表示,A股底部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具体点位,目前市场已经进入底部区域,但市场结构化调整仍将延续。估值高的中小创仍面临回调压力,估值低的蓝筹股价重心将震荡上行。他说,宏观经济面和A股关联度不大。而从市盈率、市净率、成交额等指标看,A股市场已经基本见底了,只是筑底的过程依然漫长和折磨人。预计年内A股指数难有太好的表现,但市场结构性个股行情机会将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