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委外”流向股市出现收紧

2016年05月12日 07:22    来源: 广州日报     林晓丽

  今年委外需求或达2~3万亿元

  近期银行委外资金与私募的合作业务猛增,广州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受限于原来的非标投资缩量,银行委托外部投资资金规模飙升,原本交集不多的私募,也成了银行委外资金的投资新渠道。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与私募合作的资金,不排除有进入股市的,但并非主流。

  富涌谷资本创始合伙人邹强告诉记者,近期,来自银行的委外资金增长迅猛。邹强表示,其所在的私募公司专业从事政府基金管理,近期与银行的合作业务猛增。

  委外资金开始搭上私募

  记者了解到,从早期的阳光私募通过私人银行或者银行的财富部门通道发售产品开始,到银行资金参与私募的结构化产品,私募与银行间的合作早已有之。

  不过,银行将资金委托给私募管理,却是近年来的事情。

  普益标准研究员钟鸿锐告诉记者,自从银行理财诞生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两者之间的交集不多。近两年来,由于市场情况的变化,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日趋紧密,包括委外资金与私募的合作也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合作形式也逐渐多样化。

  “一方面,资产荒的爆发,使得银行对于资产端的需求急剧扩大,传统的投资渠道难以满足。另一方面,私募行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投资于债市、量化投资方向的私募基金不断增多,其风险收益特征符合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需求。还有,MOM、FOF等创新的产品结构,使得银行投资于私募基金的风险变得更为可控,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银行最为担忧的风险问题。”钟鸿锐分析道。

  银行牵手私募

  投资政府投资基金

  与私募合作的资金投向了哪里呢?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委外资金与私募合作流向股市近期并无异常,甚至出现收紧。因为银行理财资金投向股市、房地产都很严格,而且经历了大调整后,对于投资股市银行更加谨慎。“实际上,近期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合作资金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形式,投向了政府基金和产业基金。”该人士说。

  钟鸿锐也表示,银行和私募合作投向二级市场的资金非常少,主要还是投资于各类风险更低的资产。即使投资于二级市场,也主要是量化投资这样低风险的模式。

  对于委外资金投向政府基金,银行人士分析称,国务院43号文发布之后,传统的政府融资渠道受到极大限制。不过,去年底,财政部发布《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提出政府投资基金不能发行信托或集合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这意味着银行和信托公司通过发行产品直接参与政府投资基金的方式受阻。但同时,也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为此,银行更多的是与私募、政府合作,成立政府基金。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随着信用风险的暴露,企业债务违约事件持续发酵,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发出通知减少委外投资,投资于债市的资金开始流出。银行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

  “银行、私募、政府一拍即合。对于银行来说,投资政府项目风险小,收益稳定。而且这种形式可以将资金快速投出去,没有规模限制。目前,与私募合作投资政府项目,目前各类银行都有涉足,其中以中小银行热情最高,毕竟手里优质资产少。”邹强说。

  此外,另一私募人士告诉记者,在生息资产收益率普降的情况下,银行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投资类资产。部分中小银行投资类资产比重已超越信贷资产了。除了政府基金,银行同样与私募合作参与低风险项目的产业基金投资。

  预计:

  今年理财收益率将进一步下滑

  有银行人士表示,预计目前通过私募进行投资的资金占银行理财资金总规模的比例还不会很大,但由于理财资金规模达22万亿元,尽管比例不高,其资金绝对量也不会少,对私募行业和私募机构来说都是巨额资金。

  中信建投早前分析,2016年的理财收益率将进一步下滑,高收益资产的减少及到期对理财业务利差的挤压将更明显,理财对中(4.5%左右)、高(7%以上)收益率资产的追逐将更“饥渴”。2015年末,22万亿元的理财存量派生出的委外资金需求或已接近万亿元,2016年委外比例可能继续上升,结合理财规模增长,委外需求可能会达到2~3万亿元。市场的扩大使得委外业务模式日趋复杂,委外主体存在多元化趋势。

  由于此前债券市场主要是“配置牛”,银行理财资金在债券市场的占比很高。据业内不完全统计,银行理财40%左右的资产配置在债券上。其中,委托于券商、公募的资金大部分还是投资于债市,而且为了获得高收益,杠杆也越推越高。不过,某股份制银行金融投资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便风险攀升,投资债券的资金在缩减,但是债券在委外资金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不会低。

  什么是委外业务

  所谓委外业务,是指银行通过信托计划、基金等通道,将自营和理财资金委托给券商或基金公司投资,约定固定收益率;也有部分银行的委外业务以投资顾问方式操作,由券商作为投资顾问下指令,银行自己操作。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