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传统银行即将消失?

2016年04月18日 08:4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付碧莲

柏可林 摄

  银行将不再需要那么多实体网点,零售银行大规模裁员已经是大势所趋。事实上,德银、摩根士丹利、花旗、巴克莱等大行已经开始大规模裁员。

  中国银行业的处境也不容乐观。除了“余额宝”等外来者的冲击,中国银行业还面临着经济转型期的巨大压力。利润零增长渐成常态。银行“躺着赚钱”的日子将渐行渐远。

     

  传统银行即将消失?从伦敦的金丝雀码头到纽约的曼哈顿街头,再到上海的陆家嘴,哪个金融中心不是被汇丰、花旗、瑞银、摩根大通等这样的银行巨头们“傲娇”地“占据”着?不过有人认为,或许有一天这些银行巨头们将会慢慢消失于这些金融中心的地标性建筑当中,并且这一天可能并不是太遥远。

  这是危言耸听吗?毕竟现在的人们尚无法想象如今在大街上几乎随处可见的各家银行网点将不复存在。然而,无法否认的是,银行业正经历着快速的变化。一切皆有可能,尤其是科技的飞速发展日益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关门、裁员引人心惶惶

  花旗银行全球视角及解决方案部门——GPS在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称,金融科技将大大改变如今的银行经营模式。报告认为,银行们的优步(Uber)时刻即将到来,银行的实体网点将被淘汰,移动设备将成为客户和银行之间的主要沟通“中介”。意味着银行不再需要那么多实体网点,包括在其中工作的人。

  花旗预计2015-2025这十年间欧美银行将裁员30%,数量最多达到170万人。巴克莱前CEO詹金斯称,未来10年全球银行业需要裁减半数员工和分支机构,才能在汹涌的科技变革中求得生存。詹金斯认为,“未来10年,金融业的员工和分支机构可能最多减少50%,即使情况没有那么严峻,至少也会削减20%。”

  170万人!乍一听似乎颇为惊人,然而全球银行业的裁员潮在近些年就一直没有断过。根据一些金融机构的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到2015年的8年间,全球银行业的裁员人数已经达到近80万人。未来十年,全球银行业再裁掉170万人的概率并不小。

  巴克莱银行:詹金斯作为CEO去年7月被解雇。当时,巴克莱已经裁减了一些分支,而且此前制定的1.9万人的裁员计划已进行一半。渣打银行:2015年11月初曝出第三季度出现意外税前亏损1.39亿美元,计划在2018年前裁员1.5万人,并重组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产。

  德意志银行:因去年三季度第三季度创下60亿欧元的史上最高亏损,德银被迫宣布裁员1.5万人。摩根士丹利:去年9月,摩根士丹利宣布裁员1200人。11月,该行又曝出将股票交易部雇员最多5%(约100人)。瑞信:去年10月,瑞信首席执行官TidjaneThiam表示,瑞信将在2018年底前节省35亿瑞郎开支,并在全球范围内裁员5000多人。花旗:花旗集团计划今年1月起将裁减至少2000名员工。荷兰合作银行:荷兰合作银行表示,计划在2016至2018年裁员9000人。

  银行业所需要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少了,那么反推回去的理由就是,银行网点开始变少了,再往回推一步就是,银行的业务减少了。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仍在持续着的这波银行业裁员潮源于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各国的金融监管都进行了改革,对银行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一些银行被迫进行资产重组,放弃了某些部分的业务,比如一些欧洲的银行整体出售或关闭了零售业务,这也就导致了银行业大规模的裁员及网点关闭。”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金融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的改变,银行业‘闭着眼’都能赚大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以说银行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利润大幅缩减的时代,银行业放缓扩张或停止扩张以缩减成本就成为自然而然之事。”

  冲击传统银行生存环境

  而在银行业生存环境大变化中,其中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之前,法国零售银行协会对全球150位银行家进行问卷调查,当被问及“谁会是他们接下来最大的潜在威胁”时,大多数的银行家填写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名字:谷歌。

  最近,一份新出炉的普华永道的报告中显示,83%的金融服务公司认为他们商业中的某些特定方面正处于众多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带来的创新冲击中,95%的银行业管理层专业人士都在担忧这个问题。

  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银行以及支付公司感受到最多的来自金融科技公司方面的压力。资金转账和支付公司认为他们可能会在未来五年里失去多达28%的业务,这些业务均将转向金融科技公司,而银行家则认为他们自己会失去24%的业务。

  类似余额宝给中国银行业所带来的这样的冲击,在未来并不会少,甚至会不断地加剧。而当前银行业不仅业务空间受到挤压,银行的人才资源似乎也正在遭受金融科技公司的“掠夺”。在中国,近两年来传统银行从业人员纷纷跳槽新型金融公司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孟刚(化名)曾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这样坦言:“自己在中资银行干了整整14年,作为技术工种最难过的就是国有银行内僵化的体制。近些年,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国有银行也开始重视起科技创新,推出了一些电子化的业务。但说实话,一些在民营企业或者科技公司用一年时间就能完成的事,在更具资金实力、人才实力的国有银行可能需要花费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僵化的体制内任何创新都需要等上头的命令方能行动。”

  如今37岁的孟刚,果断跳槽到了一家民营金融创新公司,领导着自己的团队从事研发工作。“我需要接受更多的新鲜血液,不然自己早晚也会被市场淘汰。”

  而新型金融公司挖银行墙脚的事显然不止发生在中国。2015年年底Uber连续从高盛投行部的科技团队挖走了3名中层管理人员。而在此之前,Uber已经从高盛挖走了多名高级管理层。比如财务主管Gautam Gupta和企业发展主管Cameron Poetzscher。

  去年7月彭博新闻社爆出,为贝莱德(Blackstone)效力七年的首席财务官Laurence Tosi将要离职,就任短租网络平台Airbnb的首席财务官。去年12月,Snapchat聘请瑞信的互联网银行业务主管Imran Khan为公司的首席策略官。

  金融科技或成新生机

  “不过,来自金融科技发展的压力正令银行业的裁员、关闭网点的动作,从被动转为主动。”奚君羊指出,“在被迫应监管要求而做出改变之后,各家银行开始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认真考虑在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如何在未来更好地生存下去。”

  在孟刚看来,金融科技的崛起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是必然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银行就一定会消失。“传统银行网点必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在中国如此庞大的地域、市场内。一方面,中国的大城市与农村在金融领域的差距是相当大的,我们的农村仍旧需要实体银行网点来提供大量的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已经成型的庞大的营业网点系统对银行来说,就是一种竞争力。”孟刚认为,“传统银行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利用金融科技结合自身的优势来改变经营、盈利模式,而并非是与金融科技‘你死我活’的关系。”

  2015年,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在营业网点的数量上分别减少了26个和6个,而工商银行已经是连续两年出现了营业网点的减少,其在2014年就已经减少了128个营业网点。中小银行也被波及,例如民生银行在2014年增加了166个营业网点,而去年这一数字则减少了50%,仅增加了80个;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去年的网点数量等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减少。而随着营业网点的减少,银行员工自然也出现了锐减。

  “近一两年中国银行业扩张的步伐有所放缓,是由多因素造成的,例如金融科技的冲击、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银行利润的下滑等。而这种不利的局面也恰恰给传统银行提供了改变的推动力。如果能够很好地参与并利用金融科技,传统银行只会更加强大。”孟刚表示。

  而传统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也正在推进。摩根大通于去年12月1日宣布将和美国P2P公司OnDeck Capital合作,向其400万小企业客户提供25万美元以下贷款服务。在双方的联姻关系中,摩根大通提供品牌、客户资源和钱;OnDeck则提供技术和放款。目前小企业贷款需要几天或者几个礼拜才能发放,摩根大通计划通过合作可以在几小时或者一天内快速放款。而且,双方也似乎越来越甜蜜——摩根大通正将信贷审核工作转给对方。

  而越来越多的银行正采取类似的做法,像英国的皇家苏格兰银行(RBS)和桑坦德银行(SantanderUK),也正在准备与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开展合作。

  “就传统银行而言,资本的优势以及客户资源的优势,是目前任何金融科技公司无法望其项背的。因此,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金融科技的发展,也许恰恰是传统银行新的生机。”孟刚说。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