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明星负责人两周年“独白”:事业部制非万灵药

2016年04月06日 07:3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3月,基金界“曝光度最高”的基金经理、原 南方基金老将杨德龙跳槽至前海开源 基金公司,并设立自己的事业部,再度引发业内关注。自从 中欧基金率先尝试事业部制以来,各公司的事业部试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有次新基金公司如中欧、前海开源、九泰、国金通用、泓德,也有中型基金公司如中邮、国泰、华商、民生加银、华安、融通等,大型基金公司中有银华等,更多公司是在专户部门设立事业部制——事业部留人,成了“轻资产重人力”的公募基金行业公认的“救命稻草”。

  然而,这根“救命稻草”并不是万灵药。运行两年来,尝试事业部制的公募基金经理有的风光十足,有的则灰溜溜。据悉,某规模和净利润排名前十大的基金公司,为旗下一名老将试点事业部制,并在2014年底发行一只提取业绩回报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产品。由于发行规模较大,上半年净值增幅高达85%,仅靠一只产品,该事业部去年便获得5000万元的收入,可谓日进斗金。然而,也有多家公司试点的事业部,在下半年的熊市中悄悄解散。

  公募基金靠天吃饭的弱点决定了非常人能驾驭事业部。据悉,一个5-6人的权益类事业部需要10亿元规模的保有量,才能保证发得出工资。而一个身价千万元的投资总监,在跳槽做事业部的初期,可能身价会骤降至几十万元。受访的事业部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独家披露心声,表示做事业部如同创业,原来“朝南坐”的被服务地位,变成了既要做产品设计、也要做销售渠道,还要做管理的“乙方”,不仅心理角色要转换,还要情商过人,才能保证规模保有量能覆盖成本。

  无论是基金经理还是对基金公司,都不是“一刀切”地适合做事业部。“只有四类人适合做事业部制。”杨德龙认为,如果能具备渠道开拓能力、市场号召力,并且还得在深度事业部制的公司,事业部制才可能成功。对基金公司而言,老牌的基金公司由于存量规模大,股东难以割舍利润,只敢蜻蜓点水般试点。但这样的试点反而可能带来资源不公正地倾斜、事业部利益“侵蚀”公司整体利益的情况。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