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基本确立了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上海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说。郑杨是在3月28日举行的“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通气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市场规模5年增长2.5倍
“十二五”时期,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规模能级显著提升。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上海各金融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新的市场平台不断建立,2015年底,国务院批准筹建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表示,预计规模3000亿元的中国保险投资基金落户上海,有效提升了上海保险市场的层次和能级,为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夯实基础。
其次,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更加健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落户上海,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成立上海分公司。 据悉,2015年上海市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达2.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人民币在国际收支中的占比已达到30%。在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张新看来,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快速发展,对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的支付货币、推进人民币成为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上海成为全球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投资、交易与清算中心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不断丰富,推出了国债期货、同业存单、ETF期权、黄金ETF、外汇期权等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就银行业来说,上海银监局连续4年发布的《上海银行业创新报告》显示,全辖各类机构累计创新成果3059项。至2015年末,上海银行业持有衍生品名义本金余额达13.53万亿元,同比增长28.7%;电子银行、代销、资产托管和理财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27%、84.9%、49.2%和37.6%;以“投贷联动”模式开展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达105户、余额10.2亿元。
此外,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462.7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5倍。上海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主要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机构集聚上,无论是作为首个总部设在上海的国际金融组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还是相继成立的中国银行上海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中国建设银行(上海)中心、中国农业银行上海管理总部等,总部型、功能性和新型金融机构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张新认为,这些机构落沪,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促进了商业金融机构总部在上海的集聚。此外,中国保险投资基金、银联国际有限公司、证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也已落户上海。截至去年末,在沪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478家,比2010年末增加了429家。
对内对外开放领域扩大
在拓宽方面,“十二五”时期,上海在金融对外开放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股票“沪港通”、黄金“沪港通”、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境内证券投资、跨境ETF等顺利启动,银行间债券、外汇、货币市场扩大开放,“熊猫债”发行加快,发行主体更加多元。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外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QFLP)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QDLP)。外资金融机构加速聚集,上海已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主要集聚地,机构种类和国别更为丰富。截至2015年末,在沪各类外资金融机构总数达429家,占上海金融机构总数的30%左右。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加快,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成立运作,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进行并购,开展国际化经营。
在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方面,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相继发布51条支持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和一系列实施细则。2015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央行等六部委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此外,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上海黄金交易所启动黄金国际板,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区内设立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并获批开展原油期货交易。
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段超良表示,自贸试验区是上海新一轮改革的重头戏。截至2015年末,建行上海市分行共为本市近6000家企业开设了FT账户,提供FT贷款900亿多元,余额位居大型银行之首;为光明、锦江、电气等集团企业共11个“走出去”项目提供资金支持13.25亿美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客户数近百家,办理相应的跨境结算417亿元;为多家企业提供FTE并购贷款、FTN离岸融资等创新组合产品,形成了良好的复制效应;全年交易金融资产联动余额达到了197亿元;完成外汇登记近900笔。
郑杨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服务功能正在不断增强,包括人民币跨境使用、投融资汇兑便利化、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金融监管简政放权等方面的创新试点正深入推进。在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上,“一行三会”驻沪机构和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监管协调机制和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机制,不断加强“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的监管协调。
此外,在“十二五”期间,上海的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风险预防范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迈向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十二五”时期,上海金融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5年,上海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052.2亿元,同比增长22.9%,占全市GDP的16.2%,比2010年提高了约4.8个百分点。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通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总额达9.2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9倍。
回顾“十二五”,上海金融业的发展成绩斐然,那么,未来五年,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会是什么样呢?在3月28日的2016沪上银行话开年——上海银行业“十二五”成果巡展及“十三五”展望新闻通气会上,几家沪上银行从自身出发,对“十三五”时期的上海金融业做了展望。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党委副书记张健表示,未来,在浦发银行总行的统一部署下,上海分行将在网点建设、风险政策,人力资源、激励考核和资源配置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科技支行与科技金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探索投贷联动、集团内部资源整合、推动浦发银行科技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上海银行行长胡友联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十三五”期间,上海银行将加快实施精品银行战略,核心是提升与新经济发展的吻合度,重点是解决发展什么客户,如何服务好客户这两个问题。总体上,希望通过几年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以往经营存贷款向经营风险转变;从依靠网点、牌照资源的传统业务向投行/资管等治理密集型业务转变;从关系营销向互联网、大数据支撑的定向营销转变。”
郑杨在“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媒体通气会上表示,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的决定性阶段。未来五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路线图已经明确: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支持,以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内对外开放,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上海将争取到2020年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基本形成公平法治、自由开放、创新高效、合作共享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郑杨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