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电魂网络采购金额成谜

2016年03月28日 13:44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本刊记者 钟禾/文

  在A股市场上,游戏的热情还没有消退。也正因为如此,在IPO名单中,游戏公司自然受到市场更多的关注。日前,杭州电魂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电魂网络”)发布更新后的招股书。

  电魂网络主打客户端游戏,目前上市的游戏公司主要以页游和手游或者游戏发行渠道为主要业务,只有借壳世纪游轮(002558.SZ)的巨人网络是以客户端游戏为主。

  客户端游戏的特点是一款游戏打天下,电魂网络也不例外。但招股书显示,作为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梦三国》已经处于生命周期的下半场,公司无与伦比的毛利率随时有可能掉头向下;此外,公司采购金额存在两个版本。

  主打游戏日渐式微

  2011年10月,电魂网络推出至今仍是公司最主要收入来源的主打游戏《梦三国》。

  2014年首次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11-2013年《梦三国》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累计注册用户数从2826.31万人增加至7490.14万人。其中,月活跃用户数从347.7万人近乎翻倍至630.92万人,月付费用户数更是从13.91万人猛增至38.72万人,涨幅高达178.36%。

  正因如此,电魂网络实现了业绩的高增长,2011-2013年的营收分别为1.51亿元、2.74亿元和4.71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9536.74万元、1.65亿元和3.04亿元,无论是收入还是净利润,电魂网络都实现了成倍的增长,而《梦三国》几乎贡献了公司的全部业绩。

  但2013年是一个转折点,《梦三国》由盛而衰,公司业绩也一落千丈。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2015年《梦三国》的累计注册用户数达到1亿,继续保持增长。然而,贡献收入的付费用户早已今非昔比。

  截至2015年年末,《梦三国》的月平均活跃用户已经下降至432.81万人,较2013年少近200万人,降幅超过三成;月平均付费用户下降至17.3万人,较2013年更是大幅下降55.32%,几乎回落至游戏刚上线时的2011年。

  2014年和2015年,电魂网络分别实现营收4.74亿元、4.68亿元,归属净利润2.73亿元和2.17亿元,与业绩高峰时的2013年相比,收入还能勉强维持,盈利则骤降近30%。

  电魂网络也研发了其他游戏,以期降低公司对一款游戏的依赖,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梦塔防》是公司2015年4月推出的另一款游戏,截至年底累计注册用户还不到200万人,月平均活跃数不过15.84万人,月付费用户仅1.19万人,游戏流水只有6414.7万元,根本无法弥补《梦三国》用户流失造成的损失。

  另外两款2015年上线的《梦梦爱三国》和《梦三国手游》同样如此,2015年3月公测的《梦梦爱三国》流水至年底只有2490.44万元,《梦三国手游》上线两个月的流水也不过732.31万元。

  先后推出的3款游戏都无法取代公司5年前推出的老款游戏,但电魂网络依旧保持着超高的毛利率,只是随着主打产品的进一步衰落,公司这样的毛利率还能维持多久呢?

  采购金额之谜

  招股书显示,电魂网络的毛利率从未低于90%,2011-2013年都超过97%,即使是略有下降的2015年也高达95.08%,与已上市的网游公司相比,电魂网络的毛利率遥遥领先。

  高毛利意味着在高收入的同时营业成本保持在低位。在电魂网络公布的前5名供应商中,除了一家服务器供应商外,其余基本以广告服务为主。也就是说,电魂网络只需要做好推广就可以赚取数亿元的利润了。

  其中,浙江视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浙江视科”)从2013年起成为电魂网络的第一大供货商,2013-2015年的采购金额分别为879.43万元、1378.84万元和1124.56万元。

  2015年7月,深大通(000038.SZ)以17亿元拿下浙江视科的所有权,收购书显示电魂网络是浙江视科的前5大客户。

  2013年、2014年及2015年前9个月,电魂网络为浙江视科贡献的收入分别为676.42万元、1401.42万元和1976.42万元,与电魂网络公布的采购金额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2013年和2014年两家公司公布的数据的差异只有百万元,2015年已经拉大到850万元以上。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