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销售遇冷不悲观 互认基金有信心

2016年03月14日 08:17    来源: 中国基金报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2015年12月内地香港互认基金开闸以来,互认基金并未引起投资者的兴趣,募集规模仅占规定额度的万分之一。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互认基金销售遇冷的主要原因是A股、港股市场接连巨幅调整,投资者对新型产品的熟悉尚需时日。申购资金多以长线规划、环球配置、价值投资为主,未来互认基金会逐渐被投资者接受。

  互认基金销售遇冷

  仅占总额度万分之一

  2015年12月18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共计注册7只内地香港互认基金,但互认基金开闸后申购相当冷清。

  外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内地基金在香港发行销售资金累计净汇入2154.33万元,香港基金内地发行销售资金累计净汇出4017.67万元。这意味着一个半月时间,互认基金募集的总规模仅为6172万元。

  根据规定,互认基金的初始投资额度为内地与香港的资金进出各3000亿元,而当前的资金进出规模仅占规定额度的万分之一左右。

  虽然具体每只基金的募集规模数据尚待一季报公布,但在总规模较少的情况下,单只基金的销售数据也不容乐观。

  互认基金上市之初便遭遇了极端不利的市场。2016年1月份,上证综指下跌22.65%,恒生指数同期下跌10.18%,无论“南下基金”还是“北上基金”,1月收益率多数告负,令两地投资者望而却步。

  在内地发售首批互认基金——行健宏扬中国基金的行健资产行政总裁颜伟华表示,互认基金是两地市场开放、流通的长期举措,目前开售时间尚短,并且遇到内地、香港及环球股市经历较大幅度调整,不宜对销售情况过早做出判断。

  针对“南下基金”销售遇冷,沪上某券商研究员分析,一是“南下基金”时机不利,A股市场近三个月大幅下跌,南下基金收益全部告负,A股市场的巨幅调整令海外投资者望而却步;二是“南下基金”的销售成本过高,如系统对接、基金销售、广告等费用都有一定成本;三是香港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投资上相对谨慎。

  对陌生市场的试探性介入,则是销售规模较小的另外一个原因。

  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经理认为,内地香港互认基金开闸不久,两地投资者还需要一定时间熟悉对方市场。初期互认基金销售额较低是正常现象。等A股市场趋向稳定、内地投资者对香港市场逐步了解后,互认基金仍有望迎来热销。

  长线价值型投资占主流

  分细目来看,外管局数据显示,“南下基金”累计汇入2163.85万元,累计汇出9.52万元;“北上基金”累计汇出4205.29万元,累计汇入187.62万元。

  这个数据也意味着,虽然绝对申购规模不大,但两地资金申购远远大于赎回。

  颜伟华对此表示,目前市况相对波动,特别港股正处历史上的极低位,因此现时投资股票类基金的投资者很可能是被价值所吸引,我们相信这些资金基本上还是出于长线规划、分散投资、环球配置的考虑。

  “基于目前的市场情况,我们对行健宏扬中国在内地的销售还是满意的。”颜伟华称,“后期,我们将重点把握机会,在内地展开覆盖面更广的分销网络,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在投资气氛配合时,我们一定能成为投资者境外投资的理想选择。”

  内地一位购买了“北上基金”的投资者则表示,目前,香港市场处于全球的价值洼地,市场整体估值还是个位数,虽然短期内会有波动,但向下空间相对有限,向上则潜力巨大。互认基金提供了低门槛进入港股市场,并获得专业投资者服务的机会,适合做价值型长期定投,在市场相对底部积累筹码,相信未来会产生赚钱效应。

  证监会3月9日发布的基金募集申请及审核情况公示显示,除了已经获批的6只“北上基金”,目前还有10只“北上基金”等候批复;“南下基金”则有25只已经获批。

  


(责任编辑: 李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基金热议刘主席答记者问      2016年03月14日
  • · 黄金原油类的基金值得中期战略配置      2016年03月12日
  • · 打响2800点保卫战 6大基金看后市      2016年03月11日
  • · 民生加银城镇化业绩领跑同类基金      2016年03月11日
  • · 基金前十军团操作大分化      2016年03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