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销售遇冷不悲观 互认基金有信心

2016年03月14日 08:17    来源: 中国基金报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2015年12月内地香港互认基金开闸以来,互认基金并未引起投资者的兴趣,募集规模仅占规定额度的万分之一。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互认基金销售遇冷的主要原因是A股、港股市场接连巨幅调整,投资者对新型产品的熟悉尚需时日。申购资金多以长线规划、环球配置、价值投资为主,未来互认基金会逐渐被投资者接受。

  互认基金销售遇冷

  仅占总额度万分之一

  2015年12月18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共计注册7只内地香港互认基金,但互认基金开闸后申购相当冷清。

  外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内地基金在香港发行销售资金累计净汇入2154.33万元,香港基金内地发行销售资金累计净汇出4017.67万元。这意味着一个半月时间,互认基金募集的总规模仅为6172万元。

  根据规定,互认基金的初始投资额度为内地与香港的资金进出各3000亿元,而当前的资金进出规模仅占规定额度的万分之一左右。

  虽然具体每只基金的募集规模数据尚待一季报公布,但在总规模较少的情况下,单只基金的销售数据也不容乐观。

  互认基金上市之初便遭遇了极端不利的市场。2016年1月份,上证综指下跌22.65%,恒生指数同期下跌10.18%,无论“南下基金”还是“北上基金”,1月收益率多数告负,令两地投资者望而却步。

  在内地发售首批互认基金——行健宏扬中国基金的行健资产行政总裁颜伟华表示,互认基金是两地市场开放、流通的长期举措,目前开售时间尚短,并且遇到内地、香港及环球股市经历较大幅度调整,不宜对销售情况过早做出判断。

  针对“南下基金”销售遇冷,沪上某券商研究员分析,一是“南下基金”时机不利,A股市场近三个月大幅下跌,南下基金收益全部告负,A股市场的巨幅调整令海外投资者望而却步;二是“南下基金”的销售成本过高,如系统对接、基金销售、广告等费用都有一定成本;三是香港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投资上相对谨慎。

  对陌生市场的试探性介入,则是销售规模较小的另外一个原因。

  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经理认为,内地香港互认基金开闸不久,两地投资者还需要一定时间熟悉对方市场。初期互认基金销售额较低是正常现象。等A股市场趋向稳定、内地投资者对香港市场逐步了解后,互认基金仍有望迎来热销。

  长线价值型投资占主流

  分细目来看,外管局数据显示,“南下基金”累计汇入2163.85万元,累计汇出9.52万元;“北上基金”累计汇出4205.29万元,累计汇入187.62万元。

  这个数据也意味着,虽然绝对申购规模不大,但两地资金申购远远大于赎回。

  颜伟华对此表示,目前市况相对波动,特别港股正处历史上的极低位,因此现时投资股票类基金的投资者很可能是被价值所吸引,我们相信这些资金基本上还是出于长线规划、分散投资、环球配置的考虑。

  “基于目前的市场情况,我们对行健宏扬中国在内地的销售还是满意的。”颜伟华称,“后期,我们将重点把握机会,在内地展开覆盖面更广的分销网络,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在投资气氛配合时,我们一定能成为投资者境外投资的理想选择。”

  内地一位购买了“北上基金”的投资者则表示,目前,香港市场处于全球的价值洼地,市场整体估值还是个位数,虽然短期内会有波动,但向下空间相对有限,向上则潜力巨大。互认基金提供了低门槛进入港股市场,并获得专业投资者服务的机会,适合做价值型长期定投,在市场相对底部积累筹码,相信未来会产生赚钱效应。

  证监会3月9日发布的基金募集申请及审核情况公示显示,除了已经获批的6只“北上基金”,目前还有10只“北上基金”等候批复;“南下基金”则有25只已经获批。

  


(责任编辑: 李阳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