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 丽
近日,工信部一则“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决定,在业内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过去一年里,三元锂电池布局风潮吹遍整个产业,业内关于企业抢滩布局上游三元材料、三元锂电池成为新风口的报道不绝于耳,而锂电池概念股也多次发生异动,在二级市场受到追捧。然而这一市场刚刚热闹起来的时候,工信部突然叫停三元锂电池补贴,让众多刚刚投身于三元锂电池的企业“傻了眼”,也让多位业内专家、学者感到意外,引发争论。
在记者对几家涉足锂电池企业的采访中,多数企业负责人表示,暂不会停掉三元锂电池生产线。业内专家指出,中国锂电池发展前景广阔,且在起步阶段,安全问题应予以重视,但相关部门的这一调查和风险评估不能用时太久,并尽快制定新标准。
多数企业表示暂不停产
近日,工信部做出了“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决定,此举却在坊间引发巨大争议。
面对毫无评估流程的情况下突然暂停补贴,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会长刘彦龙表示,正在准备相关材料向政府部门反映动力电池企业的真实想法,所征求的有关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将在春节前送出。
记得获悉,实际在工信部正式下达停止命令之前,就已经在部分车企之间展开调查。多家车企负责人已前往北京,商讨关于纯电动商用车不再使用三元材料动力电池的相关事宜。工信部正式做出的决定,还是让众多车企和业内专家感到意外。
行业内一位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春节后,行业内各协会将联合上百家企业集体向工信部、财政部反馈意见。”他说,目前征集到的企业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坚决反对暂停,政府应加强行业规范;一种是不放弃磷酸铁锂电池的生产,也不抛弃三元锂电池,将三元锂电池视为未来的方向之一。
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工信部这一动作更加引发投资者关注。
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所生产的纯电动客车中,采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占据市场的六成份额,三元材料动力电池占据市场份额的三成,国内资金正在向三元锂电池快速转移,各上市公司也在纷纷加快在这一领域的布局。目前,涉及三元材料概念股包括江特电机、杉杉股份、众和股份、厦门钨业、中国宝安、赣锋锂业等几十家上市公司。同花顺数据显示,涉及锂电池概念的上市公司就有近一百家。
在《证券日报》记者对几家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进行采访时,大部分企业负责人表示,不会叫停三元锂电池生产线,等待工信部调查结果。
亿纬锂能证券部人士表示:“目前公司动力锂离子电池战略布局是磷酸铁锂与三元路线并存,且两个生产线都有。”对于工信部叫停三元锂电池补贴一事,她告诉记者:“工信部此举对制造水平较高的企业而言影响不会很大。但公司暂时没有暂停三元锂电池生产的计划,该产业未来前景仍然可期。”
根据亿纬锂能日前发布的回应公告,公司认为磷酸铁锂与三元两个体系的电池各有特点,将会在竞争中各自成长,所以公司对两个体系都进行研发和生产投入。
去年与全球最大锂电池制造商三星集团合作布局三元电池材料的格林美相关人士透露,三元电池材料在市场上有极大需求,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公司将持续布局。
一位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只是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考虑,应当暂停包括三元系及磷酸铁锂电池的所有车型的补贴,而不是仅仅把三元系车型排除在外;仅以安全性存在可能性为由,在毫无评估流程的情况下突然暂停补贴,这无疑会对国内已经投产和计划投产的三元锂电池企业带来破产的危险。
专家建议缩短风险调查时间
据悉,目前工信部已展开对三元锂电池的风险评估工作。工信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仅是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下一步还需看调查结果,这不代表完全停掉这一项目。”
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三元锂电池的争议在业内早就有。中国锂电池发展前景广阔,且在起步阶段。工信部应尽快完成调查和风险评估,不能拖太久。”
他认为,目前国内企业对三元锂电池的布局进入,如果长时间将此事搁置,将会影响整个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锂电池企业纷纷加快三元锂电池的布局,产业前景广阔。同时,锂电池的发展与电动汽车的发展密切相关,动力锂电池产业的发展将直接促进新能源电动汽车业的规模化。而我国在此事的调查上用时过长,且将继续拉到本土车企与本就掌握核心技术的外资厂商的差距。”他建议,业内各界的争议焦点不应该放在工信部是否该介入上,而应敦促工信部尽快完成调查,并提出解决方案。
据了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电池技术链和产业链,但在制度和监管上尚不完善。
中国电池网创始人、锂电“达沃斯”组委会秘书长于清教认为:“行业发展必须开放、包容,在电池材料选择上,应允许百家争鸣。产业在发展初期势必会遇到各种问题,企业需要在发展中创新,国家可以引导,但不要让无形之手束缚行业发展。”
关于工信部所担心的电池安全问题,行业人士建议对已获得认证的企业重回目录,与此同时,成立由政府、学界及企业组成的小组共同研究提高安全性的新标准,根据新标准对所有产品进行评估认证,再据此制定新的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