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陕西A股上市公司市值翻番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成型

2016年01月27日 07:13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菲菲

  过去5年,陕西区域内上市公司增加至43家,总市值达6946.27亿元,是“十一五”的2.27倍,资本市场在陕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加重要。

  上述数据背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陕西在“十二五”已搭建起以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为一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此外,秦农银行、陕西金融控股集团先后成立,加上已有的信托、证券、保险、期货等机构,陕西金融业版图逐渐成型。

  事实上,“十二五”之前,金融业在陕西经济总量中占比较小,“十二五”期间开始备受瞩目。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富有认为,陕西金融业将在“十三五”继续发力,加快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步伐。

  陕西省金融办相关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陕西将在‘十三五’大力协调企业上市的力度,再通过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加大企业发债进行融资。”

  两大银行谋划上市

  陕西上市公司数量与市值继续领跑西北,能源与制造等多个强势板块企业陆续登陆资本市场。

  “十二五”期间,通源石油(300164,SZ)、隆基股份(601012,SH)、西部证券(002673,SZ)、陕西煤业(601225,SH)、天和防务(300397,SZ)、陕西黑猫(601015,SH)、蓝晓科技(300487,SZ)等7家公司登陆A股市场,涉及能源、金融、制造等领域。2015年末,陕西共有上市公司43家,与新疆并列西北第一。

  伴随上市公司数量增多,其总市值也随之增加。《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同花顺ifind数据发现,“十一五”末,陕西上市公司总市值为3057.97亿元,2015年末,其4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6946.27亿元,是“十一五”的2.27倍。

  其中,最为瞩目的公司要属西部证券——这是如今陕西唯一一家上市的证券公司。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西部证券总市值超过920亿元,领先陕西所有上市公司。李富有认为,“西部证券在A股市场的表现,代表着陕西金融业在资本市场的成就。”

  李富有表示,陕西金融业的潜力将在“十三五”期间爆发,将形成以债券市场为主导,资本市场为辅助的发展格局。“陕西金融业的突破口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突破口是债券市场,通过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发债融资,可直接引领陕西金融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11月,在完成10亿股定向增发并将注册资本提升至40亿元后,西安银行在“201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审议关于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上市的议案。除此之外,陕西另一家地方性银行——长安银行在“2015上半年工作会议”中亦透露其上市计划。

  打造金融业“六个平台”

  上述资本市场数据的背后,是陕西在“十二五”逐渐搭起的以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为一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多层次资本市场可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李富有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坚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可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

  除多层次资本市场外,陕西亦在“十二五“期间成立了秦农银行、陕金控等机构,逐渐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主体,信托、期货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弥补了陕西金融业版图。

  尽管陕西并未公布“十三五”规划,但2015年以来,陕西官方频频提及关于“十三五”陕西金融业的走向。

  日前,陕西省金融办副主任李忠民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座谈会”上表示,陕西省政府在“十三五”期间要着力打造金融业的“六个平台”,包括直接融资平台、资产交易平台、保险担保平台、地方金融平台、人才交流平台和创新发展平台。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