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再度跌穿30美元 油价离下个关口有多远

2016年01月17日 08:17    来源: 易汇网    

  “原油供应过剩与需求降低叠加在一起,使得情况更难控制。再加上伊朗制裁解除后产量增加,原油仍然呈下行趋势。”

  油价周五再度跌破30美元关口。截至北京时间周五21:40,纽约商交所美国基准的西德克萨斯中间基(WTI)原油期货跌幅扩大至5.8%,报29.66美元,国际基准ICE布伦特原油期货跌幅扩大至4.7%,报29.7美元。此前,美油周二盘中曾一度跌破30美元关口,布油紧随其后,也于周三跌破30美元。

  Market Watch的报道认为,市场投资情绪受伊朗制裁解除的影响。国际社会对伊朗的原油出口限制最快可在本周末解除。在沙特等欧佩克(OPEC)国家为维持市场份额而不减产的情况下,伊朗石油出口限制的解除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原油供给过剩的局面。

  按照过去的做法,沙特会为挽救油价而进行减产。但为将高成本的石油生产商,尤其是美国页岩油生产商逐出市场,沙特本次坚持不减产。在去年12月初的会议上,欧佩克各成员国达成协议,决定维持产量不变。

  墨西哥湾与加拿大的产量也仍在继续增加,因为无论油价多低,运营成本只会更低。“这个行业的习惯就是,只要有可能,就继续开工。第一个犹豫的人会把生命线拱手让给竞争对手。”国际能源署(IEA)的阿特金森(Neil Atkinson)称。

  虽然页岩油生产商减产使得美国的石油产出下降,但这并不足以减轻全球石油供给过剩的局面。

  根据IEA,作为去年支撑油价少有的几个因素之一,原油需求目前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过去两周,伴随A股和人民币的下跌,石油遭到抛售。有投资者认为股市和人民币的震荡反映了中国经济疲软,以及中国的原油需求将减少。虽然1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日石油进口高达67万桶,创历史新高,但中国的储油设备出现短缺,这可能迫使中国减少为补充战略储备购买原油。

  除中国外,欧洲可能也将难以重现其2015年相对强劲的需求。虽然美国经济继续增长,但日益趋紧的燃油效率(fuel-efficiency)标准抑制了原油需求。中东产油国提高汽油价格、削减原油补贴的举措也降低了石油需求。

  美油、布油再度失守30美元关口还不是最差。沙特实际运往亚洲的原油价格甚至低至26美元。将通胀因素考虑在内,这是2002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若按照1998年的美元水平换算,沙特目前的原油价格可能还不足17美元。1998年,油价跌至198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

  各大投行近来纷纷加大看空原油的力度。摩根 史丹利 此前认为油价可能跌至20美元,渣打 银行 甚至认为油价可能跌至10美元。

  “原油供应过剩与需求降低叠加在一起,使得情况更难控制。再加上伊朗制裁解除后产量增加,原油仍然呈下行趋势。”伦敦资本集团(London Capital Group)首席分析师凯利(Brenda Kelly)在一份报告中称。

 

 

 

       


(责任编辑: 张桔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广东或饮油价放开“头啖汤”      2016年01月13日
  • · 俄币卢布汇率随油价狂跌      2016年01月13日
  • · 短期因素难改国际油价下行趋势      2016年01月06日
  • · 荔枝时评:调油价岂能捣糨糊?      2016年01月05日
  • · BP:油价或在今年一季度触底      2016年01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