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荔枝时评:调油价岂能捣糨糊?

2016年01月05日 17:10    来源: 荔枝网    

   

  如果说证监会是炒股者的出气筒,那么发改委就是开车族责怨高油价的吐槽对象。幸好有发改委,让证监会不再孤单。

  2015年12月29日24时,本应是成品油降价窗口,国家发改委却决定,本轮成品油价格再次暂缓下调。而在此之前, 12 月 15 日的成品油调价窗口,消费者的预期就已经落空了一次——据测算,两次油价累计本应下降 450 元 / 吨。车主预期中的福利两次化为泡影。

  成品油价两次应降未降,引起舆论质疑和民意反弹,发改委价格司也压力山大。甚至有媒体调侃道: 1 月 12 日的调价窗口再如梦魇般来临,发改委怎么办?据悉已有律师向发改委、向国务院法制办提意见,要求依法治国,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而细数发改委在成品油调价上的历次表现,实难让人恭维。

  这世上本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说证监会有时很委屈,那么发改委对油价易涨难跌的决定与解释,经常是朝三暮四、前后矛盾,甚至荒诞得让人哭笑不得。换言之,发改委一本正经地制定了成品油定价机制,实际做起来却像捣糨糊,把一件事的技术性做成了艺术性。最终,让车主愤怒,让人不同情、不原谅、不相信,也不接受。

  首先,不降价的理由多变,使其成为站不住脚的理由,也即不成理由。 第一次的说辞是为了环保——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充分发挥成品油价格杠杆作用,是促进资源节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既然主张这个理由,就应始终坚持,但第二次油价不降的说辞又换了:需要征求意见,以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再向前追溯,国际油价从 2014 年年中的100美元/ 桶一直跌到 2015 年年初的 50 美元 / 桶左右,如果按发改委所说的市场化定价,成品油价格也应接近“腰斩”,但中国的油价就是“坚挺”——通过三次提高消费税,来冲抵原油降价的空间——本应降价却变成了加税。

  其次,雾霾形成原因复杂,至今无确切答案。 社科院就曾出报告,将雾霾的主因归于燃煤。而英国 20 年治理雾霾的经验证明,用石油、天然气替代煤炭的能源结构调整,使煤炭占比从 90% 降到了 30% 。所以说,如果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而是拿次要原因大做文章,就使得解释颇显牵强可笑——当然,我们毫不讳言尾气排放的污染作用——可是,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开着大排量汽车,也没见人家提高油价啊?

  再次,用价格调节成品油市场供需,理论上是成立的, 但经济学理论还告诉我们,它是有约束条件的,比如价格弹性。粮价再贵,人也要买吃的;汽油再贵,该开的车还得开,再高的油价也得咬牙承受。相信发改委掌握了大量的数据,那么你能否提供一个数据,证明油价上涨了,汽油消费下降了多少?空说无凭,你得拿出数据说话,才让人信服。

  第四,2015年10月1日起,国家为了拯救低迷车市,对 1.6 升以下小排量乘用车实行车购税减半, 时隔 6 年后再次出手鼓励汽车消费。既要刺激汽车消费,又要通过油价控减汽车消费,这究竟是什么逻辑?难道是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除非你鼓励的汽车不烧油,否则无法解释这互相打架的政策组合。

  第五,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方向是市场化,却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是反市场的”。 这话说得虽然尖锐,但确是击中现实软肋的。高调喊着市场化,却死死维护着垄断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搞行政化,最终不能自圆其说。如果你要让人信服,就应再次拿出数据证明:有多少钱用于治污的,又有多少钱用于补贴石油垄断集团的。难怪经济学家马光远批评:“很多领域,发改委事实上是改革的对象,但发改委又是改革的主导部门。而很显然,用刀子割自己的肉,难度是很大的。”

  又要忍不住对照美国了。元旦前夕,美国汽油价格重回 2 美元时代,相当于每升3.4元人民币左右——这还是最近人民币贬值后的价格,而且还没有对比美国的收入水平。再一对比,就照出了有些政府部门的形象:死不让利,死不认错。

  一个良好的国家治理,需要形成机制运行有效下的稳定预期。就油价一项而言,自己制定的规则自己先违反,屡次让社会预期落空。很多朝令夕改、拍脑袋式的决策,损坏了政府的公信力。这种损失,是油价那些钱无法弥补的。文 / 杨云高

  (作者杨云高,“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本市场观察者,著有《城边乡缘》、《公司政治局》。本文系作者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