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鹏华添利坐拥两大优势 成场内资金避风港

2016年01月14日 08:56    来源: 和讯基金    

  4.44万亿,这是日前基金业协会公布的2015年末货币基金的规模数据,其中,仅12月单月货币基金规模就增长了9600亿元,充分显示了在A股震荡行情下货币基金的需求大增。进入2016年,8天A股市场连续重挫16.66%,进一步推升了货币基金的配置价值。鹏华基金于1月11日起发行的鹏华添利交易型货币市场基金恰逢其时,作为交易型货币基金,鹏华添利成立以后其B类份额将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不仅为投资者提供双重稳定收益,也可以满足投资者随时抄底进入股市的需求。

  资料显示,鹏华添利交易型货币市场基金分设A、B两类份额,A类份额简称鹏华添利交易型货币(002318),为场外份额,购买方法与普通货币基金一样;B类份额简称鹏华添利(认购代码:511823,交易代码:511820),为上市交易份额,投资者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操作。这也使得鹏华添利与普通货币基金相比拥有了两大优势,其一是拥有两个收益来源:即货币基金本身的投资收益和场内价格和场外净值差带来的收益。

  WIND数据显示,2015年货币基金算术平均收益率为3.58%,其中鹏华旗下另一只货币基金鹏华增值宝2015年年化收益率为4%,排名同类基金前20%,该收益水平相当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2.6倍,活期存款的11.42倍。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这一收益水平具有明显优势。

  同时,二级市场价格易受投资者情绪等事件性因素的影响,当B类份额的价格与基金净值偏离时,投资者可以获取一定的套利收益。如当二级市场价格低于基金净值时,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入基金份额,并提交赎回申请,以基金净值兑现资产,获取折价部分收益。反之,当二级市场价格高于基金净值时,投资者可以进行反向操作,获取溢价部分收益。

  鹏华添利的另一大优势则是成为证券账户闲置资金的管理好帮手,实现与股市的无缝对接,方便投资者随时抄底。当A股市场波动较大的时候,资金避险需求提升,对货币基金的需求较强;而当股市出现行情的时候,资金往往从货币基金回流至A股市场。由于普通货币型基金不能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投资者只能通过赎回来实现资金的退出,到账后还需要投资者提出转账申请,退出资金才能够进入证券保证金账户用于买卖股票,这些烦琐的环节容易让投资者错过交易良机。而鹏华添利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就克服了这一难题,投资者卖出鹏华添利之后,资金马上就可以用于股票买卖,既获得了货币基金稳定的投资回报,又可以抓住股票投资机会随时入市。

  据了解,在当前认购期内,投资者可以在鹏华基金直销网点及各大销售机构的销售网点购买A类份额,最低购买起点金额为0.01元;B类份额则可以通过场内网上现金认购和场内网下现金认购两种方式认购。其中,场外认购和场内网下认购期为1月11日至1月22日,场内网上现金认购期为1月20日至1月22日。

  

  


(责任编辑: 康博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资金净流出额大幅缩减      2016年01月13日
  • · 资金加速离场 行业全线遭弃      2016年01月12日
  • · 解密资金出逃股 连续5日净流出776股      2016年01月07日
  • · 广州万隆:440亿资金全面抄底      2016年01月07日
  • · 沪深300获得资金净流入      2016年01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