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偿还压力与日俱增 融资余额再降至万亿大关

2016年01月14日 07:10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赵阳戈

  指数一天比一天低,成交量一天比一天少,沪深两市融资余额也在节节败退,1月12日的数据显示,两市融资余额落至1.04万亿元,实现日环比8连降,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沪指距离2015年的2850.71点尚不足100点的空间,但融资余额距离2015年低点9040.51亿元的水平还有1386.86亿元的空间。

  距前低尚有1386亿

  昨日,A股早盘还一度横盘运行,尚有不少板块在挣扎,但到了尾盘,风云突变,沪指快速下砸跌破3000点。

  同样令人心里惴惴不安的还有两融市场。据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12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为1.04万亿元,环比下跌1.82%,虽然较1月11日的环比下降幅度有所收窄,但这已经是该数据第八天连续下滑了,这种情况上一次发生在2015年12月2日至12月11日,当时的市场处于缓慢回调当中。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虽然沪指距离2850.71点仅不到100点,但在成交量不济的情况下,沪深两市融资余额距离此前的低位9040.51亿元,尚有1386.86亿元。这一部分融资客虽然不排除是近半年来一轮轮厮杀中操作较为稳定的存活者,但就目前来看,这部分融资客也正受迫于下跌压力而不断偿还,这也是上述沪深两市融资余额环比8连降的原因。

  回顾历史,虽然2015年6月下旬的非理性大跌也引起过融资盘的快速回落,但在7月中旬国家队进场解决流动性问题的同时,也承接了不少的偿还压力。如今,在沪指再度跌破3000点之际,盘面上并没有太多的亮点,假如以融资余额低点9040.51亿元作为一个参考,在成交量不济的情况下,这1386.86亿元的融资余额去向或成为影响市场走向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两融标的还在吐筹码

  融资交易是一把双刃剑,当行情好的时候,融资客毫无疑问是主要战力之一,可以将个股股价迅速推升,融资客的青睐就是市场追捧的目标。但当行情不好的时候,由于大幅下跌的股价会影响到融资客维持担保比例,在上述担保比例回落到130%前,若融资客不追加保证金又不自行“了断”的话,券商则会进入强平的流程。也就是说,股价大幅下跌之后,融资客触及强平线,会被迫将筹码吐回给市场,形成助跌的效果。

  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伴随着股价大跌,不少个股的融资余额也在快速下沉。以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1月12日这个区间为计,哈药股份的融资余额从7.39亿元快速回落到3.61亿元,跌幅高达51.13%,而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1月13日这个区间,哈药股份的累计跌幅达到了27.49%,区间振幅38.24%。假如投资者以1月4日开盘价进行融资买入,那么区间振幅已然将其带入了强平地带。

  以岭药业和黑化股份的融资余额也下降得非常快,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1月12日期间,两者的融资余额分别从8.91亿元和2.05亿元下降到6.02亿元和1.41亿元,下跌幅度分别为32.43%和30.99%,两者1月以来的累计跌幅也较大,分别为27.25%和29.87%。1月来融资余额快速下降的两融标的还有市北高新、华东医药、水晶光电等。融资余额有较大下沉的同时,这类个股何时止住下跌仍然难乐观。

  面对弱市,券商方面也是非常谨慎,太平洋证券在11日表示,近期股指再度快速调整,上周两融余额接连回落,净额持续流出,市场笼罩在跳水恐慌情绪中,恐慌杀跌尚未完结。所有行业均出现融资净流出的状况,上周护盘的煤炭等行业需要谨防资金逃离,建议投资者继续控制仓位,切勿急于抢反弹。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