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A股四天四度熔断:想出逃者无门 欲护盘者无路

2016年01月08日 08:07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4天4次熔断,沪深两市提前结束交易,7日市场交易时间仅15分钟,成交额不足2000亿元,千股跌停再现,想出逃者无门,欲入场者无路。2016年的A股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每经记者 余强

  2016年的A股,以四天四次熔断开局,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副场景,A股到底发生了什么?经历2015年去杠杆的阵痛后,2016年A股为股民展现的却是一个更意想不到的开头:注册制加速、大股东减持禁令到期和人民币汇率贬值等短期利空与熔断新政产生共振,两市在1月4日和1月7日两度触发二次熔断提前休市。面对“出逃无望、抄底无门”的被熔断市场,股民、基民们又有怎样的表现?

  4天4次熔断,沪深两市提前结束交易,1月7日市场交易时间仅15分钟,成交额不足2000亿元,千股跌停再现,想出逃者无门,欲入场者无路。进入2016年以来的A股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创业板周跌幅创纪录

  根据交易所披露的数据,沪深两市昨日(1月7日)实际成交时间仅15分钟。截至第二次熔断,上证指数下跌7.32%。经历开盘短暂调整后,上证指数于9点34分开始单边下跌,此时沪指跌幅为1.81%;9点43分,上证指数跌幅达到5.45%,此时沪深300触发5%熔断。

  此后,9点57分,两市恢复交易,市场进一步下跌,9点58分,沪深300触发7%熔断阈值,两市暂停交易至休市,此时沪市跌幅达到7.32%。可以看出,1月7日两市下跌速度十分惊人,从-1.81%至-5.45%仅用了9分钟,从-5.45%至-7.32%仅用了不到3分钟。随着下午正式收盘,交易价格调整,上证指数跌幅收窄至7.04%,不少个股收盘价格与熔断时价格有所调整。

  沪市惨淡,以创业板、中小板为代表的小盘股同样苦不堪言。其中创业板下跌8.58%,目前周跌幅已达16.86%;中小板跌8.19%,目前周跌幅已达15.25%,两指数双双超过2015年6月第三周的最大跌幅纪录。可以看出,随着注册制步伐加快以及大股东减持禁令“到期”,市场对估值较高的小票态度更为谨慎,选择对其抛售的力度超过以往。

  此外,个股方面,市场再一次出现了千股跌停,截至1月7日下午3点正式收盘,两市跌幅超过9.9%的个股达到1544只,中小创个股达810只。

  护盘资金也无能为力

  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对于准备卖出的投资者而言,熔断等于卖出道路被封堵。从盘面可以看出,周一市场在震荡中下行,午后走势一度趋缓,不过在触发-5%熔断并恢复交易后,跌速明显加快,显示吸磁效应在逐步扩大,恐慌情绪迅速扩散。

  经历了周一的熔断“洗礼”,投资者显然对熔断制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1月7日,市场没有过多犹豫,几乎呈直线下跌。对于见势不妙准备出逃的投资者而言,抛售更加坚决。

  投资者选择纷纷出逃,对于准备买入的投资者而言,熔断制度同样堵死了抄底的途径。其实从1月7日盘面可以看出,在触发-5%熔断后,以中国平安、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为代表的沪深300权重股明显有大资金在拉升,不过由于抛压太大,股价迅速下落,随后沪深300触发-7%阈值,两市暂停交易,准备护盘的资金同样无能为力,买入的途径由于熔断机制而被封堵。

  有分析表示,中小创估值过高的情况一直存在,加上其他多重利空因素对市场产生压力。此时熔断机制推出,磁吸效应就进一步放大,投资者惧怕暂停交易导致的流动性缺失而改变交易行为,导致市场自我实现,市场下跌加速。


(责任编辑: 刘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