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跳出“羊群”做投资

2015年11月23日 07:50    来源: 中国基金报    

  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君

  “我们经历过太多次市场起落,有些躲过去了,有些没有躲过去,但不能因为间或的挫折而动摇长期的投资信念。任何方法都会有偶尔失灵的时候,但从长期看,那些对投资有所信念者会拥有长期胜出的更大概率。”在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时,北京云程泰投资总裁魏上云表示。

  作为较早从公募出来做私募的基金经理,魏上云在2007年发行了北京第一只私募信托产品。坚持差异化投资,在市场拐点先人一步,超额收益明显,他崇尚跳出市场看市场,站到“羊群”的对立面选股票,并耐心等待催化剂。

  据格上理财统计,成立于2007年8月1日的云程泰资本增值,截至今年11月13日,今年以来收益为41.51%,累计收益率达172.85%,年化收益超过12.87%,而同期沪深300指数跌了12.68%。因为业绩优异,魏上云荣获中国基金报评选的中国基金业第二届英华奖五年期最佳私募投资经理奖。

  从巴菲特粉丝到“反转王”

  在本科期间魏上云曾分析过各种行业的起落周期,发现没有完美的行业,直到他接触到金融,“金融时刻捕捉生命力最旺盛行业,对衰退趋利避害,有效配置资源,这些都无形中吸引了我”。魏上云认为,这大概是他选择投资作为事业的初衷。

  1995年,魏上云赴美留学,1996年进入纽约理工大学攻读硕士,见识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兴衰风云和人们对于巴菲特的狂热。他几乎读完了巴菲特所有的书,听美国股市纪实报道,还用录音机录下来反复琢磨。他学着炒股,竟也把学费和生活费全部赚出来了。

  1998年,魏上云回国,正赶上国内公募创立。因为能写出像样的研究报告,1999年他进入大成基金。2003年,魏上云加入天相投顾,任研究总监。2004年,他在“老十家”之一的嘉实基金(博客,微博)管理封闭式基金。直至2006年《合伙企业法》通过,给私募基金阳光化带来契机,魏上云赶着潮流下海,创立北京云程泰投资。

  由于没有先例可循,魏上云辗转各处,公司成立整整一年后,才发出第1期产品——“云程泰资本增值”,这也是北京第一只私募信托产品。2007年8月,大盘已冲上5000多点,等2期产品发行时,大盘到了6000点。此后,随着上证指数一路下滑,魏上云的两只产品净值也直线下降,让刚刚下海的他猝不及防。

  坚韧者有强大的内心,经受磨砺方出真知。在系统性风险面前,魏上云认真审视风控体系,总结出一套投资方法,用两年时间使产品业绩翻了3倍,并以空仓躲过2009年8月的大跌,在大盘下跌60%的情况下获得30%正收益,人称“反转王”。

  私募9年,魏上云坚持独立思考,跳出市场看市场,穿越泡沫找机会。他曾在市场的几次重要拐点先人一步,把握主升浪机会,并积极改进风控措施,实现了旗下产品长期、可持续业绩增长。

  跳出“羊群”看市场

  魏上云说,他的投资思想最初来源于巴菲特,“巴菲特把企业价值和投资联系在一起,最早告诉我们买股票是在做投资,而不是做博弈、炒作符号。巴菲特的书里蕴含着很多投资的经典原理,给了我起步的垫脚石。”

  但投资光有巴菲特的价值研究一面远远不够,魏上云看到,资本市场存在买方卖方、上市公司等多个主体的博弈、相互作用,就是索罗斯所说市场本身的机理,是投资要把握的另一面。巴菲特和索罗斯这两条在许多人眼里的“平行线”,在魏上云这里成为了一个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

  初创私募遇挫折,魏上云一直致力于探索一套稳定、可持续的投资方法。因为曾经学习的专业是组织行为学,而股市天然就是群体行为盛行的地方,组织行为学里经常提到的“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抹杀”现象屡屡发生,短期市场定价经常性失效。作为投资者,如果能有效利用群体效应,克服从众心理,独立于市场之外思考和判断,就有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魏上云认为,想要利用价格的回归获得收益,需要具备两个能力:一方面,要站到“羊群”对立面找不同,依靠价值分析,识别市场价格失效的地方;另一方面,要找到能够纠正流行偏见的力量,等待催化剂出现再买入,不然要是定价失效长期存在,不仅无法获益,还可能受损。

  基于这样的认识,魏上云曾在2009年“四万亿”启动时,布局水泥等基建股。2012年某电子器件股票连续两个季度业绩令人失望,公募纷纷撤离,他通过调研发现其产能释放空间依然存在,耐心等待,终有斩获。去年6、7月,市场还在迟疑时,他提前满仓买股票,把握了这波大牛市主升浪。

  他曾追涨一只3个涨停板的股票,因为发现它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从普通做电机的公司,去整合锂矿资源,市值空间依然很大。“我们60%的钱是逆向投资赚的,还有40%是顺势而为赚的,关键在于坚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当时很多人认为有泡沫、该回调,但我不这么看。”魏上云说。

  魏上云做投资敢下重手,不做分散配置,“这取决于经验和信心,选股只贡献10%的绩效,90%要看你敢投多重、能拿多久。”

  一手好牌也会输 惜福也惜祸

  证券从业经历超过16年,在私募摸爬滚打9年,对于市场的起起落落,现在的魏上云似乎更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初入私募行业,魏上云就遭遇挫折。他说:“2008年感受最深的就是系统性风险,就像打德州扑克,看似拿着好牌,也有好的打法,但有时底牌发出来不适合你,仍然有可能亏得一塌糊涂,短期来说非常煎熬,但不能影响心情,更不能否定自己的打法,要对长期胜利保持信心。”

  魏上云说,做私募,做公司,像是登梯爬高,“有时候一个楼梯踩断了,掉下去,要重新开始,会比较费劲一些,而且你会落后别人一大截,但没关系,多些磨砺也有好处,惜福也要惜祸。”

  能从低点做起来,魏上云对自己的方法非常自信。他说,长期业绩的稳定,不仅依靠进取性,也得益于风控的改进,“不仅坚持宏观判断,保持仓位的灵活性,同时制定一套止损制度,讲究中庸之道,争取将每次回撤控制在15%以内,既能适度控制风险,又能拿住股票。”

  但魏上云也认为,常规风控措施只能应对常规市场波动,而止损以后的二次投入仍然取决于主观判断,“一些期货出身最善于风控止损的投资人也没躲过这次市场暴跌,就是因为很多因素容易引发二次投入。任何投资方法都难免遭遇让其失灵的市场环境,但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短期没躲过市场的一些系统性风险也不意味着平素的风控措施就没用。”

  在持股风格上,魏上云讲究相对分散的集中投资。相对分散,指在任何时候他们的投资组合都有5个以上的行业和板块,为了避免主观判断失误对净值造成较大波动;集中投资,指每个板块内可能只选一两家公司,选择增值潜力最大的股票下重手,“这倒逼我们一定要把公司研究透彻再买,把思想磨得锋利一些。”

  为了克服做私募的潜在屏障,魏上云不靠牛股赚钱,保持投资面不会太窄,还要求研究员常规研究300多只股票,重点跟踪100只。他说:“做私募往往对过去有路径依赖,投资熟悉的行业和股票,我们希望能从主观意识上去克服这一点,开拓视野才能选到好的公司。”

  树立长期投资信念

  与一些拥有光环、掌声的私募基金经理相比,魏上云更像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初入私募的经历影响了他,也没能使这家9年私募规模快速增长,但这些都似乎并不妨碍他对投资的热爱、对价值投资的坚持和对市场运行规律的探求。

  作为深受巴菲特思想影响的投资者,魏上云承认自己是偏价值的,不愿意参与市场的博弈、比聪明和拼消息,更愿意踏实研究基本面。

  他也意识到,巴菲特的成功,存在时代背景因素,就是美国持续二三十年的大牛市,而且当时的货币没有泛滥,上市公司都很便宜,但中国股市过去十年指数基本上是一个平台,而且现在资产泡沫严重,因此,在中国做投资不能照搬巴菲特模式。他也借鉴索罗斯的做法,树立“羊群外守望者”的投资理念。

  魏上云认为,投资方法没有好坏之分,一种方法不一定能在每个阶段都能获得超额收益,也许会犯错误,但基金经理不能因为受挫,就对自己的方法丧失信心,“从长期大局来看,未来的市场土壤会很适合这些有信念的投资者”。

  那么,未来的市场土壤将是怎样的?他认为,过去二十年,资本市场经历从无到有,伴随着企业上市,完成了“输血功能”;未来二三十年,市场会从有到好,随着主流企业都上市、成长,未来资本市场将实现“造血功能”,具备持续牛市的内在条件。同时,全流通改革已经将公司内部人和二级市场投资者牢牢捆绑。因此,他坚信未来市场一定能进入长期牛市,有信念的、长期持有的投资者的收益会好于短期博弈、做交易的人。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