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全球商品市场持续大跌内因解读

2014年09月25日 08:4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近来在加速下跌。衡量全球商品价格的CRB期货价格指数延续不到两周前跌破前期499.99重要支撑位的弱势,正迅速打开更深的下跌空间。与CRB指数下跌相对应的,是黄金、原油、铜等有色金属、铁矿石价格的一路下跌,农产品市场跌势尤烈,大豆自6月末以来下跌已超过30%,玉米跌幅为22%,小麦为16%。

  如此众多商品价格在没有急遽爆发全球性危机的情况下大面积、大幅度下跌,不能不仔细解剖个中缘由。上一次发生这种全面的、大幅度全球商品价格跌势,还是在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和经济危机之后。在美欧经济已渡过危机转向恢复的关头,尤其美国经济已表现出较强的复苏态势的时候,大宗商品市场如此猛烈下跌,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要弄清这次商品价格全面大跌的内因,先要梳理清楚多年来全球商品价格大涨和两次价格大跌的原因。2008年之前的全球商品价格的长期上涨,基本原因当然是全球经济在近30年左右的强劲上涨,但这种经济增长促成的增长在2008年以后基本上终止了。本来,只有在全球经济找到新的长期增长模式并且步入复苏轨道以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才可能出现全面上涨行情。但是,心急的全球各经济体,硬是在固守过时的模式之下,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在各经济体内注入了大量货币。由于旧模式血管梗塞,新模式没有建立起来,这种放水,实体经济并没有受益多少,资金都利用去炒作了。结果,这些泛滥的货币促成了全球资产的飞速上涨,最突出的就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和主要股市。在那次放水之后,国际金价从最低点上涨了将近180%,铜价上涨了约260%,油价则上涨了超过150%,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也上涨了一倍有余。

  庞大的资金吹起了一个新的巨大的泡沫,但是实体经济复苏势头则疲态毕现。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在2008年夏秋前后,波罗的海海运干货指数BDI一度曾达到接近12000的高位,而在2008年底又悬崖式跌落至不到700点的位置。之后虽然受到全球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该指数最高反弹至4500点附近,但还是无法如全球的主要股指和大宗商品价格那样咸鱼翻身,而是缓步逐级下行,几年来基本在1000点的低位徘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BDI指数比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更真实地反映了这几年来的全球经济冷暖。BDI指数的长期低迷,折射的正是全球经济长期的不景气。

  没有全球经济步入正轨带来的健康增长的支持,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市场烈火喷油般的上涨是没有底气的,不扎实的。大危机过后全球的经济环境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就说目前的变化吧,安倍内阁在日本全力加码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欧元区在6月决定重新实行购买资产支持证券(ABS)行动并推出第三轮长期再融资计划(LTRO),这些都是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中国、美国近一、二年来却在转向紧缩。看情形,中、美两国几个月后进入更彻底的类似紧缩的状态了。从今年1月起,美国以每月减少100亿美元的规模在退出持续了5年的QE政策,预计导下月将彻底全部退出。届时,美元将临近加息过程周期。预计到明年夏秋前后,美国的失业率可能回落到6.0%以下,美联储或正式开始加息,长达6年之久的低利率政策告终,美国的紧缩政策将全面开启。

  多重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将在长期处于类似紧缩的状态。早在3年前,中国就在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对主要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实行了“限购限贷”的严厉紧缩措施,虽然截至本周全国47个“限购”城市已经有41个取消了限制政策,但四大一线城市依然坚持对楼市实行“双限”。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实施的是定向降准和定向宽松的政策。最新的信息是,中国选择改革优先于刺激的政策,在经济指标全面下行的背景下,坚持不降息和降准。

  在美国和中国在货币政策上采取紧缩或类似于紧缩政策的大环境下,过去若干年里靠货币堆砌起来的大宗商品价格行情,全面走向下行之路就是必然的了。这种既无实体经济支持,再无货币刺激的泡沫累积的市场,未来走向漫漫熊途,将给各经济体的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一个时间窗口。这也将使过去追逐股市和商品市场炒作的资金流回实体经济领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平衡的现象或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财富分配的失衡现象也会缓解,一些经济体畸高的基尼系数有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从这个角度看,这轮大宗商品行情的跌势,可能有助于增加普通人群在财富和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利于不少经济体的经济转型以及确立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不提,那就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愈演愈烈,加剧了美欧与俄罗斯的对立,若久拖不决,冲突失控,是全球经济重大的风险所在,一把悬在全球大宗商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总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下挫,是祛除原有泡沫的一个必然的过程,同时也为全球相关机制的改革提供了一次机遇。(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 宋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