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的句号:专家称设计者不懂货币发展史
还没等到火上天,比特币就遭遇了央行的当头棒喝。
细数五部委联合封杀比特币的理由,除了越来越浓的炒作风险之外,更大的关注点其实落在了反洗钱之上:一个游离于支付系统体系之外的高价值“货币”,如果在境内外都有成熟的交易市场,那么整个社会中相当大比例的灰色交易将不可避免涌向其中。但与传统意义上的黄金等硬通货不同的是,比特币非但总是暴涨暴跌,且缺乏与流通中货币可靠的交易渠道,甚至连其产生途径都充满了技术神秘性。所以,即便是承担灰色交易的媒介物,比特币也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优势可言。
比特币创始者的天才在于,他摸透了现代社会对信用货币的不信任。无固定发行方、总量恒定这两大特点,几乎就是黄金等硬通货的线上翻版。而借着这两个基本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比特币比现代货币更具备内在价值。或者换句话说,比特币更具备储存价值,即便长时间退出流通,其内在价值也不会被中央银行稳定的货币供应而稀释掉。
但他没有预料到的两个问题是:一则比特币的总量恒定而且有限,不仅将赋予其天然的通缩性质,而且还将打破比特币内在价值恒定的假设。只要有越来越多的线下货币开始追逐比特币,比特币被设定的货币属性就将大打折扣――因为没有人会期望一个价值剧烈波动的物体成为交易媒介。这一特点,实际上已经走到了信用货币赋予央行对货币总量充分掌控权的另一个极端。
其二则是比特币的产生、流通和交易对普通人来说技术门槛过高,这并不符合货币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计价符号的特点。相比较之下,纸币无疑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到最好,因为无论使用者来自什么背景,只要认识纸条上大大的阿拉伯数字就行。所以,比特币无法挑战人类现有的中央银行和货币体系。正因为如此,比特币充其量也只能被央行认定为“特定的虚拟商品”,其流通领域则更多被局限在了林林总总的“灰色地带”之中。
而在笔者看来,比特币之所以不能成功,根本原因尚不是其设计理念上的漏洞。归根到底,比特币的设计者对于现代货币发展历程不甚了解,也不明白为什么信用货币能够取代金银成为目前最主流的货币形态。信用货币大行其道,从根源上说是人类商业活动之间的交换,不仅突破了任何物理第三方价值总量的限制,甚至还在突破时间和空间给予的限制。之所以在货币之前冠以“信用”两字,则说明这一体系下的支付和交换,其根本是人与人之间信用的交换――不仅满足在同一时空下人类活动之间的交换需求,还能满足不同时空之下人类交换活动的需求。
信用货币所代表的并不只是一串数字,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承诺的一种度量。我们可以看到,在信用货币发展的背后,是一整套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每个人的交易活动都被记录在案,每个人的信用状况也被记录在案。而良好的信用,在信用货币体系之下是具备交换价值的――银行愿意为你提供融资、商业机会愿意为你敞开大门。毒品、商业贿赂等非法交易,也越来越被排除在社会信用体系之外,因为参与者在这一体系内所需付出的成本,远大于其可能获得的收益。
脱离了这一背景,比特币的命运可以说从其诞生开始就已经被画上了句号。比特币确实代表了对现行货币体系弊端的一些反思。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货币也是人类自身选定的,其问题注定反映了人类经济生活最根源的一些缺憾。解决问题应该从此入手,而不应该只拿货币开刀。(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