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长效:民资“涉基”之政策诉求
在记者采访当中,不少民营企业家都有类似担忧。一家参与城市供水体系的民营企业负责人就对记者抱怨:“我们对城市供水体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一旦要涨价,还要通过听证,如果听证不通过,企业只能负债,陷入运营困难。”
在许光建看来,北京地铁4号线的建设、运营可以看作政策风险的一个典型案例。资料显示,北京地铁4号线是国内第一次采用特许经营模式运营,于2009年9月正式启用。负责北京地铁4号线运营的是京港地铁公司,是由京港两地成立的合资公司,取得30年特许经营权。据了解,京港地铁负责地铁4号线约30%的投资,总额近50亿元,同时,负责运营期内线路、设备设施的所有维修维护和更新改造工作,预计需投入的资金接近100亿元。
按照特许协议的约定,京港地铁核定的票价是3.34元,然而,后来北京市实行2元一票制后,分摊到地铁4号线的实际票价只有1.04元,比当初协议价格的1/3还要少。最后,北京市按协议给地铁4号线提供票价补偿。
“虽然这是一个外商投资的案例,而且也得到较好处置,但从案例影响来看,政策的不稳定性,无论是对外商,还是对民资都有负面影响。”许光建认为,确立一个稳定的政策、法律、法规环境,给予民营企业长期稳定的预期,是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关键。
“目前来说,地方政府的官员权力过大,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产生行政权力寻租。因此,既要从立法上保证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具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也要防止民间投资者和地方官员勾结,对作为基础设施使用者的社会大众进行垄断定价,掠夺社会大众。除此之外,还要打破垄断,在法律上保证公平竞争的制度,在政策上平等对待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施浩也认为,“如果合法的私有产权得不到有力的保护,就会导致其重短期投机而不敢长期投资,还会导致私人资本外逃。”
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涉及社会公众、私营投资者以及公共部门等多方利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从投资的角度,需要建立怎样的保障机制,降低民营资本的投资风险?这些都成为民营资本最关注的问题。
施浩认为,要平衡各方利益,需要依靠立法约束政府官员通过其行政权力寻租的行为;依靠立法来保护私人投资者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利益;依靠立法来建立对政府和各种投资者在基础设施领域合法获利的有效监督,从而保证公众的利益。从投资的角度讲,降低投资风险最好的保障机制同样是法律。
(责任编辑:韦伟)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