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长效:民资“涉基”之政策诉求
8月26日,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境内,总投资24.1亿元的“民营铁路”——红暖铁路开工。据了解,该项目是神府万达精煤运销有限公司在内蒙古实施的第二条铁路项目,第一条已于2008年开工建设。
许光建表示,将民资引入国有企业控制的领域,或许正是引发创新的催化剂。目前虽然民资被允许进入大多数行业,但一些垄断行业,如铁路、金融、能源、电信等,或明令禁止民企涉足,或在政策层面允许、具体实施层面仍待实质性进展。因此,民资真正涉足国企垄断行业,还需要在政策和法律层面有所突破。
民资之苦:行业垄断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2中国民营企业调研分析报告》,民营企业500强中,38.8%的企业认为垄断行业企业对新进入者有较大抵触;33.4%的企业认为垄断行业门槛较高
“2006年底动工、2009年建成通车的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罗岑铁路两度转手、烂尾7年,出路悬而未决。”日前,有多家媒体报道了罗岑铁路的窘境。
这只是民资投资的一个缩影。从2005年的“旧36条”到2010年的“新36条”,国家为鼓励民企,扫清了投资“政策门”,但在执行过程中,民资又遇上“玻璃门”、“弹簧门”,使得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9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披露了全国工商联针对民间资本政策措施落实方面的独立评估报告。评估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仍遭遇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部分实施细则不具体,操作性不强或门槛设置过高,实践中很难落实;对政策落实缺乏考核监督,一些法规规章也没有及时作出调整等。这些都影响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政策效应的有效发挥。
“行业垄断始终是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的最大障碍。”许光建说,“政府确实是想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多个行业领域,但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垄断程度较高,改革会触及利益群体,使政策执行难度加大。”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2中国民营企业调研分析报告》,民营企业500强中,38.8%的企业认为垄断行业企业对新进入者有较大抵触;33.4%的企业认为垄断行业门槛较高。能源、金融、电信等被行业国有企业垄断的后果就是这些国有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而民营企业的利润非常微薄。
全国工商联的数据还显示,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利润之和仅仅为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等五大银行利润总额的七成。而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2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前30名都是国有企业。
“虽然‘新36条’扩大了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但由于政府有关部门观念未扭转、政策的细则执行不到位,并未能激活民间资本。”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施浩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蛰伏的民间资本未被激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合法的私人产权保护不力,导致许多民间投资者都具有赚快钱,谋暴利,然后一走了之的心态。也就是说,对合法的私人产权保护不力,导致中国目前的民间资本重短期投机而不敢长期投资。
在许光建看来,部分行业对民间资本进入设置的严苛条件也是变相的垄断。
“以民航业为例,国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民航业的发展。但民营航空公司招聘飞行员时,如果从国有航空公司挖角,必须负担飞行员巨额的违约赔偿费用,大大增加了民营航空公司的人力成本。”许光建说,“为整合资源,国家在2002年初进行了民航业的兼并重组,确立了三大航空公司和实力相对较强的海航,可是,如今各省又纷纷建立了民航企业,这些新的国有民航企业效率不高,还造成了资源浪费,为何不鼓励新民营企业进入?”
民资之忧:政策多变
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如今,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滑,地方平台债务增加,此时政府力邀民资加入大型项目的目的很明显。没钱的时候吸引民企进来,一旦赚钱了,投资收益能得到保障吗?
除了行业垄断之外,政策的不稳定性也是民间资本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如今,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滑,地方平台债务增加,此时政府力邀民资加入大型项目的目的很明显。”上海一家从事特种装备制造业的民营企业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没钱的时候吸引民企进来,一旦赚钱了,投资收益能得到保障吗?”
(责任编辑:韦伟)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