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长效:民资“涉基”之政策诉求
2013年世界经济论坛(夏季达沃斯)的议题之一是“各国如何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建设关键的基础设施”。当下,全球经济缓步复苏,无论是西方成熟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在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加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世界银行估计新兴经济体每年的基建投资为8000亿-9000亿美元,但仍有大约1万亿美元的投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美国自动数据处理就业服务公司9月5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8月份美国私营部门新增就业岗位17.6万个。
在中国,从2005年的“非公经济36条”,到2010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到2012年,众部委引导性政策密集出台,中国一直试图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民间资本常常遭遇“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效果不尽如人意。
虽说鼓励民资发展进入垄断领域属于增量改革,是对国企既得利益冲击最小的改革,但民资投资改革能否深化下去,最现实、最棘手的问题还是如何摆正鼓励民资进入与国企既得利益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因此,鼓励民资进入垄断领域,离不开新一轮的国企改革。
民资之乐:政策松绑
在政策指引下,最近几年,中国民间投资比重稳步提高,投资结构逐步优化。数据显示,从总量来看,2010年至2012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9%、60.3%、61.4%
9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常务会议,要求各部门应限期拿出细化实化已出台实施细则的改进措施,并尽快在金融、石油、铁路和电信等领域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项目。这是今年政府召开的22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第7次直接谈到通过体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鼓励民间投资。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全国工商联的汇报,一方面是检验前期政策落实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今后政策的细化落实提供思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资本开始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当时主要涉及的领域是高等级公路的投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等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的力度也较大。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早在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旧36条”)之后,民间资本积极介入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多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民间投资的活跃度一直不高。
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新36条”),再度激活民间资本投资的想象空间。“新36条”中,政府鼓励和引导民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等多个领域。此外,在铁路投资领域方面,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
在政策指引下,最近几年,中国民间投资比重稳步提高,投资结构逐步优化。数据显示,从总量来看,2010年至2012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9%、60.3%、61.4%,增速为32.5%、34.3%、24.8%,分别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7个、10.5个、4.2个百分点。
民间资本在公路、轨道交通、污水处理、城市绿化等领域的参与力度逐步加大。3月21日,国内第一条由民间资本参股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在“十二五”末建成使用。
(责任编辑: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