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行频推高收益理财产品,业内人士建议市民购买时不仅要盯高收益还要防风险
近期,银行纷纷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 新华社发
刚刚过去的6月份,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坐上了“火箭”一飞冲天。市民如何甄别和挑选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业内人士建议,市民买理财产品不仅要盯高收益,还要注意风险。
预期收益节节攀升
“最近,我手机上收到很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预期收益6%以上的理财产品比比皆是,最高的甚至可达8%。”经常购买理财产品的周先生说,“此前,我在一家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左右,而这家银行近期推出的理财产品,多数预期年化收益率都超过了5%,高的甚至还有6%以上的。搞得我都不知道如何下手了。”
“我行今天发行的33天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5万起5%、100万起6%……”昨日,在某国有银行网点,客户经理正在为市民讲解产品。“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所有同事都自觉取消了休假,全力冲击半年考核任务。”
年化收益率≠收益率
“很多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有误解,他们认为年化收益率就是收益率,这是不正确的。”交通银行理财经理聂先生介绍:年收益率,是一笔投资一年实际收益的比率。而年化收益率,仅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等)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并非真正取得的收益率。比如,你购买了10万元一款年化收益率为5%的30天理财产品,那么实际能收到的利息为100000×5%×30÷365,约为410.95元,并非是100000×5%=5000元。
看懂银行的“小聪明”
理财产品早早开卖了,但起息日却还很远,投资者说“这是银行耍的小聪明”。比如,重庆某银行发售一款高收益理财产品,6月25日已经开始发售,起息日却是7月5日。这意味着,如果6月25日购买这款产品,资金要白白在账户里躺11天。在这11天里,投资者只能拿活期利息,但对银行来说却是一笔实实在在的存款基数。
招商银行理财经理陈女士提醒市民,在选购理财产品时要注意募集期、起息日和到账日。“近期,很多银行发售高收益理财产品是为了应对6月30日的银行年中考核,很多产品跨月发行,起息日基本上都在7月1日或以后。这对投资者而言,募集期过长将拉低资金的实际收益水平。”陈女士说。
投资理财莫忘防风险
民生银行客户经理刘先生提醒市民,银行理财产品也有风险。主要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不能单纯地相信预期收益率的数字,一定要了解所购买产品的投资方向、投资风险,做好风险评估;二是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短期理财产品主要存在资金投向、投资比例不明确的风险,这点尤其要注意。比如,某银行的一款预期收益率为6%的60天期限产品,其投资范围一览说明为“同业存款等符合监管机构要求的其他投资工具”,遇到这种含糊不清的说明,投资者最好问个明白。
“另外,还有一款32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2%到6.4%的理财产品,其产品说明称‘投资货币市场、同业存款比例为20%到100%,其他资产为不高于50%’,同时,以上投资比例可在0-20%的区间内浮动。这意味着其他资产实际的投资比例可最高至70%或最低至0%,如果70%投向信托等高风险资产,这款产品潜在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刘先生说。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相对于投向产业等领域的信托等高风险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还是要小一些,也是可控的。
高收益理财产品也有陷阱,请扫描魔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