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7%的下跌幅度使得今年6月成为近四年来沪指跌幅最大的一个月。面临巨额跌幅,市场捶胸顿足的同时,也在感慨这个“多事之夏”的一连串离奇事件。银行,从最有钱变成最缺钱,这够不够离奇?海外,新兴市场暴跌,热钱大幅回流美国,而海外机构早在三个月前就预判银行业风险,这够不够离奇?市场,沪指诡异的巨幅长下影、期货市场剧烈震动,这够不够离奇?市场的离奇背后也有着一些必然。那么,6月一箩筐的离奇事件背后,有哪些必然因素呢?
离奇之一
最有钱的地方闹“钱荒”
谁也不能否认,银行是最有钱的地方。
然而,就在6月,银行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没钱”了。一连串的负面消息包裹着银行,使得其股价大幅下跌。
“钱荒”袭来
隔夜拆借利率从2%多到30%,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
6月6日,市场传出“光大银行对兴业银行的同业拆借资金本应到期,但因为头寸紧张光大毁约,导致兴业银行千亿到期资金都未收回,两家银行资金面齐齐告急,不得不多次向四大行拆借资金”的消息。
这则消息随后被当事双方否认,但却开启了银行“钱荒”事件的序幕。
6月8日Shibor隔夜拆借利率大涨至罕见的9.58%,一般来说,隔夜拆借利率飙升主要出现在春节前,此时银行的兑付会比较多。如今,这一飙升出现在端午节前,有些让人看不懂。
不久之后,统计局公布5月宏观经济数据。数据的下滑使市场对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有了预期,隔夜拆借利率也回落至6月17日的4.813%。然而好景不长,市场所期待的降准并没有出现。6月19日隔夜拆借利率上涨至7.66%。此时此刻,央行出现了一反常态的“淡定”。
申银万国银行业分析师倪军指出,“此前央行通常会动用工具调节外汇占款给资金市场带来的影响,这也令银行习惯性预期,央行会在资金紧张时再度出手。但6月初以来,无论资金面如何紧张,央行一直按兵不动,银行的预期一再落空。”
6月20日,隔夜拆借利率涨至13.44%,最高甚至飙升至30%。当日,曾一贯扮演资金融出方角色的5大行也不再拆出资金,甚至在市场上借入资金,一时间令市场的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当时,有银行开始调整1亿元以上转账才需要预约的规定,将这一金额降到5000万元,甚至是1000万元。
与此同时,银行业在6月底出现大面积理财产品到期的影响更是巨大。
据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报告称,6月底最后10天将有1.5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到期。而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6月最后一周,银行到期理财产品一共有1592款。
巨额的产品到期自然需要巨额的资金兑付,但在隔夜拆借利率节节走高的背景下,上述消息的负面影响被不断地放大。
银行业,好的时候歌舞升平。这造就了去年底以来银行股的股价因为成长性、低估值而被市场大幅炒高。
而如今,银行业又出现了负面消息袭来泥沙俱下的状况。民生银行(600016,收盘价8.57元)等多家银行股在上周跌停。
资金利率被操纵?
随着央行发声“维稳”,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全线回落。可以说,这样一场多重因素造成的“钱荒”暂时告一段落。
然而,“钱荒”背后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在隔夜拆借利率飙升之际,有央行人士曾指出“有人操纵利率”。而与此同时,招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罗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银行股暴跌是利益集团阴谋。”
罗毅指出,无论从银行股的基本面,还是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和信心等方面来看,远远没有达到一些人所设想到的那种危险局面。罗毅认为,出现目前的局面,或主要是部分利益集团在故意制造恐慌,从而浑水摸鱼。
罗毅提出的“阴谋论”使得市场为之一振。不过,也有研究人士认为,“不存在所谓的阴谋。”
“我觉得不存在有人操纵利率的情况。”长江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刘俊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市场价格由供需决定,拆借利率走高是市场的一种正常反映。
短借长贷造成“期限错配”
相比罗毅的“阴谋论”,大多数市场人士认为,央行此举是“去杠杆化”和“推动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所谓利率杠杆化,就是指当前银行业存在的两个利差。一是存款的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利差——这一点普通投资者都很清楚;二是银行找央行借钱、找商业银行进行同业拆借所产生的利率和银行最终贷出去的钱的利率存在价差——这一点一直被市场所忽视。实际上,近年来,当其他大型企业利润下滑乃至亏损时,银行却能保持高成长性的一大原因就是利率的杠杆化。
当银行找央行或其他商业银行拆借了3%利率的资金,转身又以10几个点的利率给予银行理财产品、信托理财产品等,而这些产品所圈的钱又以各种方式流向了地产、投资等行业,其中的利差之大难以估量。
实际上,“短借长贷”模式下构成了“期限错配”。早在去年底,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的肖钢在《中国日报》撰文称,这种影子银行就是“庞氏骗局”。这才有了市场对6月底理财产品到期规模的空前关注。
利率杠杆化不但不符合经济规律,也很大程度上导致地产调控效果的不明显,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艰难。
“管理层肯定不能放任‘影子银行’越做越大,打击是迟早的事情。”有银行业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后市,这次的行动只是开始,央行的举措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去杠杆化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