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专家:疏导资金流向去杠杆化应成突破口

2013年06月28日 07:37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目前中国的M 2超过百万亿元,表面上看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相对过剩,但从经济总量相对来讲,大量的钱停留在银行体系,这是经济体系很不合理的地方。当前,存在着流动性相对过剩和对实体经济相对约束的矛盾。一方面流动性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应不足。

  在经济增长弱反弹、通胀温和的背景下,国内政策始终保持着“宽财政、稳货币”的基调未变,但财政政策在支持短期复苏与弱化“国进民退”的结构性矛盾之间,货币政策也在扶持总需求与避免刺激房地产等领域的泡沫之间寻求平衡。

  有分析认为,企业部门的杠杆率过高表现为制造业产能过剩。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指出,“2008年以来由于政府刺激导致经济整体杠杆 率 的 进 一 步 提 升 , 从G D P的200%上 升 到270%,其中企业部门负债/G D P接近120%。”

  “产能过剩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里昂证券内地及香港策略研究部主管张耀昌认为,“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大概是历史最高水平的4倍,河北钢铁行业的产能比整个欧洲还多,中国人均水泥消费也是全世界最高的,现在太阳能行业的产能也足以满足全世界的需求。”

  基于此,银行压缩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并且对于负债累累的企业,投放资金也相当谨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投资增速,中国长期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显然已不可持续。

  不过,随着国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加强和银行对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信贷投放的从紧,一些地方通过各种方式变相举债融资,比如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和发行理财产品等等,这些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且筹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助推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向追逐利润,进一步背离实体经济。

  “2009年以后,中国的信用体系开始膨胀。随着利率市场化,大量的货币在银行体系内空转,投到实业不变成固定资产投资,反而变成销售额的增加,之后再回流到银行体系。银行通过信用扩张、杠杆去追求更高的回报。金融机构都在玩钱生钱的游戏,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愈发削弱。”海通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说。

  目前,金融体系的整体负债占G D P的比重是90%左右,银行同业业务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但买入返售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把信贷业务变成资金业务,把用于同业拆借的资金变成影子资产锁死,这也让充裕的流动性资金愈发停留在银行体系内,拖住了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后腿”。并且,银证、银信、银保合作如火如荼,由此,银行体系的影子资产风险也在扩大。

  潘向东进一步分析称,“未来主动去杠杆的过程将通过缩小分母的方式阻止全社会资本利润率的下降。只有先经历这样一个去杠杆的过程,才能够真正消化过去的风险。而若要迎来新一轮利润增长带动下的新一轮资本扩张,还是需要通过改革激发新的增长点和盈利模式。”

  央行研究局研究员邹平座说:“中国目前要走出目前的危机,解决流动性问题,就必须启动资本市场,启动资本市场才能迅速解决信用不足的问题,推动信用化、证券化。资本市场是流动的血液,能够把高端的生产力要素迅速传导到实体经济,推动企业的并购重组,缓解实体经济资金、技术、人才的瓶颈。”

  另外,在金融市场的信用体系方面,邹平座建议,“可以尝试对土地等资产的使用权进行明晰化和信用化,通过证券化和契约化的形式,形成一种合理的信用结构。现在已经有不少地方考虑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将土地信用化,让农民能够拿土地去融资了,抵押贷款。以改变征信结构让小企业可以进行融资,形成现金流,要让收益权作为信用基础,最终推动中国的产权制度的改革。不过,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