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一份报告显示,国家城镇化规划已起草形成规划文稿,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并抓紧修改完善中。报告提出,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作用,为城镇化健康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将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公共财政体系和投融资机制,为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一段时间以来,围绕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各种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其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更成为学界和市场瞩目的焦点。“以何种融资形式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取决于城镇化将采取怎样的模式为主导。”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陈炳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现有的几种模式来看,以房地产为主导的模式并不可行,这会把中低收入者排斥在城镇化进程之外,与之相应的依靠土地财政的融资模式也已经走向尽头,地方政府不能再依靠卖地来搞建设,能卖的地也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制度不改革,城镇化很难推进,同时,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得不到发展。
“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强调产业发展引领问题。无论我们如何界定城镇化,产业发展肯定是最重要的因素。”陈炳才强调,城镇化要健康发展就一定要有产业支撑。
怎样培养新兴产业,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相协调?对此,陈炳才进一步解释称,应根据城市特色和产业优势来发展产业,城市是生产要素聚集的地方,这种聚集将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产业发展因时、因地、因政策、因经济水平等等因素的不同而差异巨大。各地应根据自身情况看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以及竞争优势。”
就融资模式来看,目前各地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贷款,这是一种间接的融资方式。“未来要解决好城镇化的融资问题,就一定要在稳定现有的融资渠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金融市场。”陈炳才表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资本市场对于引导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陈炳才表示,尽管以城镇化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但作为一项大规模的长期战略,它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规划过快推出,必是又一轮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基建投资,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城镇化,无论是全国区域性的协调和配合,还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在采取任何政策之前都要认真调查,仔细研究,谨慎决策。(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