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第195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平安保险 > 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坚持金融扶贫,突出智慧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2018年12月06日 18:04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会现场

  

  主持人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新闻发言人兼“三村工程”扶贫办公室主任盛瑞生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扶贫办公室主任曹六一

  

  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扶贫金融办公室总经理史宏

  12月6日,第195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以“坚持金融扶贫,突出智慧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介绍了中国平安创新机制模式开展“精准扶贫”的情况,一同参与本次发布还有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六一、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扶贫金融办公室总经理史宏。

  盛瑞生表示,今年以来,中国平安充分运用科技型综合金融集团的优势,在做好做深做扎实金融扶贫的基础上,创新扶贫模式和举措,重点聚焦智慧扶贫,将“三村工程”作为整体扶贫规划的重要载体和举措,推动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日前,“三村工程”实施以来最大扶贫项目成功落地,中国平安作为长江三峡集团30亿元扶贫企业债主承销商,并投资其中15亿元,所募资金将用于支持地处国家级贫困县云南巧家县和四川宁南县的白鹤滩水电站项目,惠及库区群众82万人,涵盖了超过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该项目成为了全国首单央企扶贫债、全国单笔金额最大企业扶贫债券。

  以科技赋能扶贫,聚焦智慧扶贫,推动“三村工程”落地开花

  中国平安以“智慧扶贫”为核心,依托平安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三大核心科技,积极构建多元的扶贫场景,以科技赋能扶贫。其中,“智慧村官”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风控确保扶贫工作精准到户,风险可控;“智慧村医”借助信息化平台,打通城乡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面向村卫、村医、村民三个方面实现智慧升级;“智慧村教”联通城乡教育,实现县域内城乡教学一体化。

  盛瑞生介绍说,智慧扶贫是中国平安今年启动的“三村工程”扶贫项目的核心特色。为了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我们将区块链应用于“三村晖”APP,将扶贫物资、扶贫对象、扶贫过程全链条录入,实现扶贫数据真实可信防篡改、全程可溯源,增强扶贫工作透明性、公信力。

  “村官工程”以产业扶贫为核心,在全国各个贫困地区开展产业建设,提供1000亿元产业扶贫贷款,将“输血”扶贫转变为“造血”扶贫,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已在贫困地区探索打造了“平安扶贫保”模式、“水电扶贫”模式、“核心农业企业贷款”和“扶贫债帮扶”模式等多种平安特色产业扶贫模式,通过贷款、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等多种金融举措的综合运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累计输出扶贫资金51.5亿元,直接挂钩贫困户逾1.5万人,支持地方政府扶贫债、企业债38.19亿元,惠及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4省份65个贫困县的数百万人口。

  “在开展精准产业扶贫以外,中国平安积极承接开展定点扶贫,并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展产销对接,拓宽扶贫农产品销路。我们在定点扶贫的乌兰察布完成了阴山优麦产业3000万扶贫贷款和后旗旺牧养殖合作社的300万扶贫贷款,并利用平安内外部电商平台,协助当地做好阴山优麦这一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目前销售额已超过400万元。乌兰察布阴山优麦的产业扶贫,带动了10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408万元、户均增收约3700元。”盛瑞生向记者介绍了平安在帮扶地区开展消费扶贫的举措。

  “村医工程”以健康扶贫为核心,在全国开展“4+1”智慧医疗综合行动,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础医疗环境。截至目前,中国平安完成广西、江西45个样板村试运行,援建升级村卫165所,培训村医4199人,开展移动车巡诊下乡76场,体检义诊覆盖村民13477人次。

  “村教工程”以教育扶贫为核心,在全国开展“4+1”智慧小学综合建设行动,全面启动“村小升级”、“校长培训”、“教师培训”、“支教行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升级村小271所,培训村教近3000人,名校名师课程惠及数万名偏远地区学生。23年来,中国平安坚持“扶贫必先扶智”在教育扶贫领域累计投入超过3亿多元,在全国30个省份援建114所平安希望小学,帮助逾30万偏远农村的孩子实现“读书梦”。

  “三村工程”是中国平安在扶贫新形势、新任务下的全新探索和科学规划。下一步中国平安将加强“三村工程”的复制推广力度,持续优化、迭代,将平安扶贫模式复制至更多贫困地区,为打贏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盛瑞生告诉记者。

  建立起三大体系,扎实推动金融扶贫

  此外,中国平安综合运用保险、银行、基金、科技等多领域优势,建立起以农业保险、大病保险、健康保险为代表的扶贫保障体系,以“平安扶贫保”等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代表的扶贫増信体系,以险资支农融资、银行贷款和直接投资为代表的扶贫融资投资体系。搭建起了中国平安金融扶贫的“四梁八柱”,在助力中央脱贫攻坚,推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充分运用保险机制,构建扶贫保障体系。平安养老险将多种农村地区常见的特殊疾病、慢性疾病纳入大病保险保障范围,累计赔付人次近16万,支付大病保险赔款超4.3亿;平安产险在产品设计开发上注重精准、特惠,仅农险产品五年累计为超8228万户次农户提供超过5171亿元风险保障,累计支付赔款超过25亿元。

  二是拓宽信贷渠道,构建形成了扶贫增信体系。在推进脱贫攻坚战中,中国平安还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中创新开发和推出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产品、扶贫信贷产品和信用保证保险等,撬动产业扶贫资金,创新构建形成了扶贫增信体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在产业扶贫中,平安创新推出的全国首个全产业链保险深度介入“平安扶贫保”,通过“保证保险+贴息”的形式,实现扶贫资金的“免息免担保”,降低贫困人口参与的门槛,撬动扶贫资金顺畅运行。该模式已在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10个省份复制推广,各项产业扶贫项目总计带动贷款超过1.5亿元,带动贫困户超过10000名。曹六一告诉记者。

  三是依托资金融通优势,形成扶贫融资投资体系。一方面针对特色产业直接提供资金扶持;另一方面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据统计,平安银行已与全国17家省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超过8.9亿元,11766笔,惠及8413个贫困家庭。平安普惠已累计为750万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农村种养殖户提供借款服务超过28亿元。”史宏介绍到。

(责任编辑:韩艺嘉)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资本掘金保险牌照众生相      2018年11月14日
  • · 解构爆款的“相互保”      2018年10月31日
  • · 毕马威:中国保险科技有望全球领先      2018年10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